近悦远来,广交会为何能常办常新

2024-10-16 07:12 来源:羊城晚报

  近悦远来,又一届广交会如约而至。

  10月15日,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开门迎客首日,场馆内人头攒动,来自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在展台前驻足洽谈,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充分展现了“中国第一展”的市场号召力。从规模上看,本届广交会展览总面积155万平方米,线下展参展企业超3万家,其中出口展企业约2.94万家,比上届增加近800家。现场将展出新品115万件、绿色产品104万件、自主知识产权产品111万件,均比上届明显增长。可以说,广交会每一次举办都如同一次全新的出发,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那么,广交会究竟是如何做到常办常新的呢?

  以改革促发展,是广交会常办常新的底色。回望广交会的历史,从“一馆一期”到“两馆两期”再到如今“一届三期”,广交会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拓展功能。比如,本届广交会优化了跨境电商展示区和贸易服务区,首次在新能源专区中增加氢能新题材,新设储能产品专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对首次参展的原创性发明、品牌商标、外观创新等产品出具展出证明,更好助力企业申报专利;在展会服务方面,在100%绿色布展基础上,创建“零碳”广交会……一项项推陈出新的举措,真正彰显了新广交、新气象。

  以市场为导向,是广交会常办常新的生命线。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广交会坚持市场导向,正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置身广交会,你可以清晰感受到市场的活力: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企业8000多家,“新三样”、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相关题材企业约3600家,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14000多家……众多企业在这里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满足全球客商对高品质、创新型产品的需求,让“中国制造”与世界需求紧密相连,也让广交会真正成为了中国外贸的“风向标”。

  积极促成交易,是广交会常办常新的“金字招牌”。企业踊跃参展的目的,是要签下实打实的订单。本届广交会大力提升招商实效,在美、德、日等58个国家65个城市举办90余场招商推介活动,向约45万名专业采购商“一对一”定向发送主题邮件,精准触达更多专业买家。截至目前,已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12.5万家境外采购商预注册,223家全球零售250强和各国各地区大商确认组团参会,较上届同期增长24%。广交会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为全球采购商开启“买买买”模式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抢抓中国市场机遇创造了条件,实现互利共赢。

  高效优质服务,是广交会常办常新的重要支撑。作为东道主的广州,在前几届推出大量创新服务举措的基础上,着重在精细化、便利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为全球宾客提供更贴心的“广式服务”。比如,继续推行提前办证、远端办证、24小时办证,设置更多ATM、外币兑换机和外币POS机,开通机场往返展馆的巴士专线,增加地铁运行班次,还准备了广州国际购物节、精品美食周、精品咖啡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为全球展客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展体验。

  广交世界,互利天下。广交会为何能常办常新?答案就在这一场场展览、一次次洽谈、一个个成交的数字背后。广交会,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是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平台。展望未来,广交会将继续以改革为牵引、以市场为导向、以成交为核心、以服务为支撑,书写中国外贸新辉煌,为世界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近悦远来,广交会为何能常办常新

2024年10月16日 07:12   来源:羊城晚报   李妹妍

  近悦远来,又一届广交会如约而至。

  10月15日,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开门迎客首日,场馆内人头攒动,来自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在展台前驻足洽谈,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充分展现了“中国第一展”的市场号召力。从规模上看,本届广交会展览总面积155万平方米,线下展参展企业超3万家,其中出口展企业约2.94万家,比上届增加近800家。现场将展出新品115万件、绿色产品104万件、自主知识产权产品111万件,均比上届明显增长。可以说,广交会每一次举办都如同一次全新的出发,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那么,广交会究竟是如何做到常办常新的呢?

  以改革促发展,是广交会常办常新的底色。回望广交会的历史,从“一馆一期”到“两馆两期”再到如今“一届三期”,广交会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拓展功能。比如,本届广交会优化了跨境电商展示区和贸易服务区,首次在新能源专区中增加氢能新题材,新设储能产品专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对首次参展的原创性发明、品牌商标、外观创新等产品出具展出证明,更好助力企业申报专利;在展会服务方面,在100%绿色布展基础上,创建“零碳”广交会……一项项推陈出新的举措,真正彰显了新广交、新气象。

  以市场为导向,是广交会常办常新的生命线。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广交会坚持市场导向,正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置身广交会,你可以清晰感受到市场的活力: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企业8000多家,“新三样”、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相关题材企业约3600家,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14000多家……众多企业在这里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满足全球客商对高品质、创新型产品的需求,让“中国制造”与世界需求紧密相连,也让广交会真正成为了中国外贸的“风向标”。

  积极促成交易,是广交会常办常新的“金字招牌”。企业踊跃参展的目的,是要签下实打实的订单。本届广交会大力提升招商实效,在美、德、日等58个国家65个城市举办90余场招商推介活动,向约45万名专业采购商“一对一”定向发送主题邮件,精准触达更多专业买家。截至目前,已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12.5万家境外采购商预注册,223家全球零售250强和各国各地区大商确认组团参会,较上届同期增长24%。广交会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为全球采购商开启“买买买”模式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抢抓中国市场机遇创造了条件,实现互利共赢。

  高效优质服务,是广交会常办常新的重要支撑。作为东道主的广州,在前几届推出大量创新服务举措的基础上,着重在精细化、便利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为全球宾客提供更贴心的“广式服务”。比如,继续推行提前办证、远端办证、24小时办证,设置更多ATM、外币兑换机和外币POS机,开通机场往返展馆的巴士专线,增加地铁运行班次,还准备了广州国际购物节、精品美食周、精品咖啡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为全球展客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展体验。

  广交世界,互利天下。广交会为何能常办常新?答案就在这一场场展览、一次次洽谈、一个个成交的数字背后。广交会,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是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平台。展望未来,广交会将继续以改革为牵引、以市场为导向、以成交为核心、以服务为支撑,书写中国外贸新辉煌,为世界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