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一直是令家长和教育者们头疼的问题。新学期伊始,一些国家正计划或已出台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监管和限制措施,希望孩子们重新回归“足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9月11日新华社)
为什么多个国家不约而同地要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所指出的,数字技术带来了侵犯隐私、分散学习注意力、网络霸凌等风险。研究表明,孩子3岁前每天观看电子屏幕时间超过1小时,到6岁时,孩子智商可能会降低7—8分;儿童每天“盯”屏幕超1小时,心理健康风险会大增。社交媒体不仅“偷”走了孩子身心健康,而且制造了成人社会的焦虑。欧委会更是以“兔子洞效应”为警示,来表达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担心。
还记得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吧?孤单的爱丽丝为了追逐一只兔子,跳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在那里,绮丽幻境不断地出现,令爱丽丝无法逃离。这是不是像极了不少孩子沉迷网络的状态?更危险的是,长期“屏幕暴露”会诱发“四无”表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索性沉溺其中。
怎样避免入“洞”呢?关键是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如果家长不亦乐乎地刷手机,让孩子远离手机自然缺乏说服力。家庭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微系统”。一旦“微系统”受破坏,比如发生亲子冲突、心理控制、婚姻冲突等,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损害,就更有可能掉进社交媒体的“洞”中。正因为如此,在强化监管和限制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强调了监护人的重要性。譬如,符合一定年龄要求的未成年人开设社交媒体账号要获得家长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