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孩子坠入社媒“兔子洞”

2024-09-13 07:25 来源:广州日报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一直是令家长和教育者们头疼的问题。新学期伊始,一些国家正计划或已出台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监管和限制措施,希望孩子们重新回归“足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9月11日新华社)

  为什么多个国家不约而同地要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所指出的,数字技术带来了侵犯隐私、分散学习注意力、网络霸凌等风险。研究表明,孩子3岁前每天观看电子屏幕时间超过1小时,到6岁时,孩子智商可能会降低7—8分;儿童每天“盯”屏幕超1小时,心理健康风险会大增。社交媒体不仅“偷”走了孩子身心健康,而且制造了成人社会的焦虑。欧委会更是以“兔子洞效应”为警示,来表达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担心。

  还记得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吧?孤单的爱丽丝为了追逐一只兔子,跳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在那里,绮丽幻境不断地出现,令爱丽丝无法逃离。这是不是像极了不少孩子沉迷网络的状态?更危险的是,长期“屏幕暴露”会诱发“四无”表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索性沉溺其中。

  怎样避免入“洞”呢?关键是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如果家长不亦乐乎地刷手机,让孩子远离手机自然缺乏说服力。家庭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微系统”。一旦“微系统”受破坏,比如发生亲子冲突、心理控制、婚姻冲突等,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损害,就更有可能掉进社交媒体的“洞”中。正因为如此,在强化监管和限制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强调了监护人的重要性。譬如,符合一定年龄要求的未成年人开设社交媒体账号要获得家长同意。

  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近2亿人。在他们的身后,站着数以亿计的成年人。避免孩子入“洞”,“大人们”要加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孩子坠入社媒“兔子洞”

2024年09月13日 07:25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一直是令家长和教育者们头疼的问题。新学期伊始,一些国家正计划或已出台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监管和限制措施,希望孩子们重新回归“足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9月11日新华社)

  为什么多个国家不约而同地要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所指出的,数字技术带来了侵犯隐私、分散学习注意力、网络霸凌等风险。研究表明,孩子3岁前每天观看电子屏幕时间超过1小时,到6岁时,孩子智商可能会降低7—8分;儿童每天“盯”屏幕超1小时,心理健康风险会大增。社交媒体不仅“偷”走了孩子身心健康,而且制造了成人社会的焦虑。欧委会更是以“兔子洞效应”为警示,来表达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担心。

  还记得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吧?孤单的爱丽丝为了追逐一只兔子,跳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在那里,绮丽幻境不断地出现,令爱丽丝无法逃离。这是不是像极了不少孩子沉迷网络的状态?更危险的是,长期“屏幕暴露”会诱发“四无”表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索性沉溺其中。

  怎样避免入“洞”呢?关键是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如果家长不亦乐乎地刷手机,让孩子远离手机自然缺乏说服力。家庭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微系统”。一旦“微系统”受破坏,比如发生亲子冲突、心理控制、婚姻冲突等,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损害,就更有可能掉进社交媒体的“洞”中。正因为如此,在强化监管和限制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强调了监护人的重要性。譬如,符合一定年龄要求的未成年人开设社交媒体账号要获得家长同意。

  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近2亿人。在他们的身后,站着数以亿计的成年人。避免孩子入“洞”,“大人们”要加油!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