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来电显示费不该一波三折

2024-09-12 07:44 来源:工人日报

  据9月10日《新京报》报道,7月中旬,广东省广州市民邓先生发现手机来电显示功能还在收费,随后拨打客服热线要求免除此费用,客服表示同意。一个月后,邓先生的手机却没了来电显示功能。客服告知他,再次开通需收取6元/月资费。在某知名投诉平台上,包含“来电显示”的投诉内容达上千条,涉及三大运营商。2022年初,工信部曾提到将推动在3至5年内逐步取消来电显示费用。如今,相关问题依然存在不少争议。

  多年前,因技术条件、运营成本等诸多限制因素,来电显示费、漫游费、双向收费等曾长时间存在。随着技术进步,不少基础服务成本已经大幅降低,因而大多数基本服务项目都已经实现了免费。然而,令很多人不解的是,一些地方的手机来电显示收费还顽强地存在着。

  一定程度上,来电显示属于人们使用手机时离不开的基本功能和必备功能,如消费者可以事先知晓通话者是谁,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接听,当漏接电话时,也可以及时回拨。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发展,可以根据来电号码判定是否属于骚扰电话或诈骗电话,并提醒消费者或者予以拦截屏蔽。

  在消费者有现实刚需、政策要求取消收费、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运营商仍悄咪咪地坚持收费,无非就是不想松口到嘴的肥肉。比如,在一些地方,老用户必须更换价格更高的新套餐才能免费获得来电显示权益。这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是对职能部门的规定政策的阳奉阴违。此外,很多用户的资费套餐使用多年,对收费事项已经记忆模糊,这也为运营商“装睡”提供了便利。

  如今,来电显示已成通信功能的基础配置,手机通话和上网已经像水电气那样成为人们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民生服务,不能任由运营商打着“合同自由”幌子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在一些省份,老用户的来电显示收费可直接申请变更取消,相当于在取消收费的同时保留该功能,这种务实之举值得借鉴。

  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不能仅靠运营商良心发现,还应由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让类似取消来电显示收费这样的不合理收费更简单便捷。比如,明确取消来电显示收费的时间表;以用户利益优先的理念对旧合同内容中已经过时或发生变化的条款进行梳理更新,等等。

  一项本应取消的资费,不能再让用户一波三折了。让用户与时俱进地享受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便捷与红利,也应是运营商的经营之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取消来电显示费不该一波三折

2024年09月12日 07:44   来源:工人日报   史洪举

  据9月10日《新京报》报道,7月中旬,广东省广州市民邓先生发现手机来电显示功能还在收费,随后拨打客服热线要求免除此费用,客服表示同意。一个月后,邓先生的手机却没了来电显示功能。客服告知他,再次开通需收取6元/月资费。在某知名投诉平台上,包含“来电显示”的投诉内容达上千条,涉及三大运营商。2022年初,工信部曾提到将推动在3至5年内逐步取消来电显示费用。如今,相关问题依然存在不少争议。

  多年前,因技术条件、运营成本等诸多限制因素,来电显示费、漫游费、双向收费等曾长时间存在。随着技术进步,不少基础服务成本已经大幅降低,因而大多数基本服务项目都已经实现了免费。然而,令很多人不解的是,一些地方的手机来电显示收费还顽强地存在着。

  一定程度上,来电显示属于人们使用手机时离不开的基本功能和必备功能,如消费者可以事先知晓通话者是谁,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接听,当漏接电话时,也可以及时回拨。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发展,可以根据来电号码判定是否属于骚扰电话或诈骗电话,并提醒消费者或者予以拦截屏蔽。

  在消费者有现实刚需、政策要求取消收费、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运营商仍悄咪咪地坚持收费,无非就是不想松口到嘴的肥肉。比如,在一些地方,老用户必须更换价格更高的新套餐才能免费获得来电显示权益。这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是对职能部门的规定政策的阳奉阴违。此外,很多用户的资费套餐使用多年,对收费事项已经记忆模糊,这也为运营商“装睡”提供了便利。

  如今,来电显示已成通信功能的基础配置,手机通话和上网已经像水电气那样成为人们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民生服务,不能任由运营商打着“合同自由”幌子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在一些省份,老用户的来电显示收费可直接申请变更取消,相当于在取消收费的同时保留该功能,这种务实之举值得借鉴。

  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不能仅靠运营商良心发现,还应由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让类似取消来电显示收费这样的不合理收费更简单便捷。比如,明确取消来电显示收费的时间表;以用户利益优先的理念对旧合同内容中已经过时或发生变化的条款进行梳理更新,等等。

  一项本应取消的资费,不能再让用户一波三折了。让用户与时俱进地享受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便捷与红利,也应是运营商的经营之道。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