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机构改革重在“简”与“优”

2024-09-05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7月底,海南省五指山市完成最新一轮机构改革。据了解,此轮机构改革通过对党政机构深度优化,机构数量较此前减少三分之一。近年来,山西、甘肃、内蒙古、安徽、青海、湖南等地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缩减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精简党政机构数量编制,部分县域缩编超千人。

  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治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为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着行政机构改革更加深入,市县行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行政效能日益提高。但也要看到,市县特别是人口小县行政机构数量过多、行政支出成本较大,仍有继续压缩空间。短期来看,要从亟待改革的人口小县入手,解决行政机构较多、运行成本较大的矛盾,更好回应群众期盼。长期来看,其他市县也将同样面临机构改革问题。

  无论是人口小县还是其他市县,推进机构改革的前提是保证区域治理这个核心功能正常运行,应在学习借鉴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应本地市情县情实际的治理模式;应吃透上级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做好改革调研和前期准备,为机构改革工作顺利推进“铺路搭桥”,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强基层、重实战、高效率的原则要求,化繁为简,抓紧抓实系统重塑、功能再造。

  机构改革,关键在人。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压缩编制、精简人员是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当前随着市县人口数量变化,通过实施机构改革整合机构和人员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切实减少机构、精简人员,才能实现政务服务“轻装上阵”,减轻基层财政“养人”成本,使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民生改善事业。在机构人事改革中,要坚持一把尺子、一量到底,做好转隶人员的摸底统计和安置,从严规范机构编制使用管理,实现新老机构工作接替平稳有序,圆满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以机构改革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机构改革既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也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责体系优化。应当说,机构改革是迈出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第一步,如何优化机关运行秩序,提升机关服务质量,既考验改革者的决策智慧,也考验改革单位干部职工的创新精神,要上下同心,形成合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世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市县机构改革重在“简”与“优”

2024年09月05日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7月底,海南省五指山市完成最新一轮机构改革。据了解,此轮机构改革通过对党政机构深度优化,机构数量较此前减少三分之一。近年来,山西、甘肃、内蒙古、安徽、青海、湖南等地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缩减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精简党政机构数量编制,部分县域缩编超千人。

  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治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为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着行政机构改革更加深入,市县行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行政效能日益提高。但也要看到,市县特别是人口小县行政机构数量过多、行政支出成本较大,仍有继续压缩空间。短期来看,要从亟待改革的人口小县入手,解决行政机构较多、运行成本较大的矛盾,更好回应群众期盼。长期来看,其他市县也将同样面临机构改革问题。

  无论是人口小县还是其他市县,推进机构改革的前提是保证区域治理这个核心功能正常运行,应在学习借鉴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应本地市情县情实际的治理模式;应吃透上级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做好改革调研和前期准备,为机构改革工作顺利推进“铺路搭桥”,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强基层、重实战、高效率的原则要求,化繁为简,抓紧抓实系统重塑、功能再造。

  机构改革,关键在人。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压缩编制、精简人员是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当前随着市县人口数量变化,通过实施机构改革整合机构和人员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切实减少机构、精简人员,才能实现政务服务“轻装上阵”,减轻基层财政“养人”成本,使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民生改善事业。在机构人事改革中,要坚持一把尺子、一量到底,做好转隶人员的摸底统计和安置,从严规范机构编制使用管理,实现新老机构工作接替平稳有序,圆满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以机构改革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机构改革既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也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责体系优化。应当说,机构改革是迈出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第一步,如何优化机关运行秩序,提升机关服务质量,既考验改革者的决策智慧,也考验改革单位干部职工的创新精神,要上下同心,形成合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世鹏)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