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条,连串反应。
近日,有三位博主发布视频投诉,称自己特地前往山西大同旅游,却遭遇面馆“阴阳价格”:卖给自己的面条11元一碗,卖给其他顾客的7元一碗。8月26日,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称,游客反映问题属实,已责令该面馆停业整顿,并将依法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随后,也有大同本地人站出来为店家说话,表示7元的刀削面是给当地矿工的优惠价,更有不少网友为面馆喊冤。起初该博主对以上说法不予认可,但后来删除了相关视频。据媒体报道,9月1日,不少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专程前去帮衬店家。有顾客称,面馆已明码实价,7元一小碗。
事情的进展还算令人欣慰,但整个过程仍需深入复盘——在情与理的反复纠缠中,从声援者众到饱受质疑,三位博主的维权经历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都是同一拨网友,态度何以前后分化?在笔者看来,如果说此事的症结在于双方的沟通,那么它也映射了曝光式维权的另一面。
从字面上看,“曝光”本身就带有“维权”的意味。随着网络发声变得触手可及,“围观”也成为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很多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其实就得益于网络曝光。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商业契约的角度看,三位博主最开始是占理的——即便是出于善意的“区别对待”,明码标价也不是多此一举,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如果他们可以更理智和克制一些,或许事情会有更好的走向。诚然,尽管店家没有打消他们的疑虑,但也立即退还了多收的钱,自始至终态度还算端正,再加上11元的价格也不算贵,应该说,协商解决的余地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