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菜”正获得不少消费者的喜爱,被摆上了更多市民的餐桌。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了大食物观,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我国“菜篮子”产品需求提升,而水土资源日趋紧张,发展戈壁、沙漠设施农业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方面。
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有多重意义。我国耕地资源极为宝贵,良田好土要优先保障粮食生产,实现良田粮用。同时,蔬菜园艺作物更多要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以设施蔬菜为例,其产量和效益普遍高于露地生产。可供参考的是,北方地区一户农民种2亩蔬菜大棚,就能达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可见,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既可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可减少耕地占用;既可带动社会投资、促进农业升级,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发展戈壁、沙漠设施农业,国外已有成功案例。以色列沙漠占国土面积60%以上,淡水资源极其匮乏,通过在沙漠上建成连片的温室大棚,成为“欧洲菜篮子”。我国一些地方也在谋划和行动,有的打造“戈壁菜仓”,有的建设“沙漠菜仓”。从光热方面看,戈壁、沙漠地区多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从土地方面看,戈壁、沙漠土地资源丰富,新疆、甘肃等地均有大面积分布。从产出方面看,由于湿度低、病害少,蔬菜品质好、口感好。《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种非耕地资源,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
不过,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面临一些特殊困难。一是建设资金。这些地方建设日光温室的基础设施成本高,前期投入很大,受市场风险较大、贷款门槛较高等影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科技支撑。戈壁、沙漠地区风沙大、相对缺水,对设施大棚的软件硬件要求高,发展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打造新型低成本节能连栋温室,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三是产销对接。有的存在品种与市场不匹配的问题,没能在目标市场打出品牌。此外,生态环境较脆弱,对开发规模形成了一定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