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所谓“产能过剩”的五个关键事实

2024-08-28 07:2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再次炒作并泛化其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试图将打击面从中国新能源产业扩大至更多工业品类,并给中国扣上“中国产能过剩严重冲击世界市场”的帽子。从这些政客和媒体给出的理由、判断的依据以及援引的数据等看,这一论调滥用产能过剩概念,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存在严重误导,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伪命题。

  一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看,供需不平衡不能轻易认定为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通常指某个产业的产能大幅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产品供给明显过剩和价格大幅下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产能过剩并不存在统一公认的判断标准或测算方法。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方式存在差异,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消费者偏好改变、技术进步、自然灾害和地缘政治局势变动等因素均会导致供需出现较大变动,因而供需平衡是暂时、相对的,供需不平衡是常态、绝对的。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表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并不清楚如何来衡量所谓产能过剩。“这一观点似乎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应生产超出国内销售能力的产品。那么,美国波音公司是否应该减产?美国种植大豆的农场是否应该限产?”

  二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看,新兴产业的暂时性供大于求不能认定为产能过剩。新兴产业通常具有技术创新迭代快、技术路径多元的特征。一些企业在完成初步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后,为抢占市场进行大量投资,可能造成供给暂时性超过需求。但随着行业步入成熟期,技术先进、效率更高的优质产能会替代落后产能,供需不平衡状态会得到改善。

  三从市场经济原理看,产能过剩的评估依据应该着眼于全球整体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评估某个产业供需是否失衡或产能是否过剩,不能只看一国,而是需要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中国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维顺认为,各国基于要素禀赋、技术积累、发展路径等形成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从而有效提升全球经济效率和福祉。

  四从国际贸易实践看,将出口量大的行业机械认定为产能过剩有违经济学基本认知。各国都会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2023年,德国和日本所生产汽车分别有约80%和50%销往国际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仅约12.7%销往国外。显然,不能将各国出口量大的优势行业认定为产能过剩,否则就是开逆经济全球化的倒车。

  五从供求关系看,适当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实现一个动态平衡。专家指出,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领域的产能适度富余,可以倒逼企业改进管理、增强技术创新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在更大范围调动优胜劣汰的市场力量。因此,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亦或是在其他国家,产能适度富余其实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日经亚洲》杂志近日刊发的题为《关于中国“产能过剩”世界弄错了什么》的观点文章指出,产能适度富余不等于生产过剩,也不等于产品倾销。对于一些没有相关产业的国家而言,产能适度富余是好事,确实会为其创造需求。

  中国新能源等产业依靠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要素形成产能优势。美西方一些国家固守零和思维,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阻碍全球资源高效配置,这既不利于其本国产业提质升级,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厘清所谓“产能过剩”的五个关键事实

2024年08月28日 07:2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闫洁 欧阳为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再次炒作并泛化其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试图将打击面从中国新能源产业扩大至更多工业品类,并给中国扣上“中国产能过剩严重冲击世界市场”的帽子。从这些政客和媒体给出的理由、判断的依据以及援引的数据等看,这一论调滥用产能过剩概念,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存在严重误导,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伪命题。

  一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看,供需不平衡不能轻易认定为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通常指某个产业的产能大幅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产品供给明显过剩和价格大幅下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产能过剩并不存在统一公认的判断标准或测算方法。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方式存在差异,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消费者偏好改变、技术进步、自然灾害和地缘政治局势变动等因素均会导致供需出现较大变动,因而供需平衡是暂时、相对的,供需不平衡是常态、绝对的。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表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并不清楚如何来衡量所谓产能过剩。“这一观点似乎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应生产超出国内销售能力的产品。那么,美国波音公司是否应该减产?美国种植大豆的农场是否应该限产?”

  二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看,新兴产业的暂时性供大于求不能认定为产能过剩。新兴产业通常具有技术创新迭代快、技术路径多元的特征。一些企业在完成初步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后,为抢占市场进行大量投资,可能造成供给暂时性超过需求。但随着行业步入成熟期,技术先进、效率更高的优质产能会替代落后产能,供需不平衡状态会得到改善。

  三从市场经济原理看,产能过剩的评估依据应该着眼于全球整体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评估某个产业供需是否失衡或产能是否过剩,不能只看一国,而是需要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中国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维顺认为,各国基于要素禀赋、技术积累、发展路径等形成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从而有效提升全球经济效率和福祉。

  四从国际贸易实践看,将出口量大的行业机械认定为产能过剩有违经济学基本认知。各国都会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2023年,德国和日本所生产汽车分别有约80%和50%销往国际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仅约12.7%销往国外。显然,不能将各国出口量大的优势行业认定为产能过剩,否则就是开逆经济全球化的倒车。

  五从供求关系看,适当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实现一个动态平衡。专家指出,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领域的产能适度富余,可以倒逼企业改进管理、增强技术创新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在更大范围调动优胜劣汰的市场力量。因此,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亦或是在其他国家,产能适度富余其实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日经亚洲》杂志近日刊发的题为《关于中国“产能过剩”世界弄错了什么》的观点文章指出,产能适度富余不等于生产过剩,也不等于产品倾销。对于一些没有相关产业的国家而言,产能适度富余是好事,确实会为其创造需求。

  中国新能源等产业依靠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要素形成产能优势。美西方一些国家固守零和思维,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阻碍全球资源高效配置,这既不利于其本国产业提质升级,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