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展乐的“框框理论”说明了什么

2024-08-27 07:23 来源:南方日报

  “框是人设的,好的框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打破它!”不久前的巴黎奥运会上,潘展乐以2金1银的战绩结束了自己的奥运首秀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他耿直、幽默的言论持续被人津津乐道,其中一段“框框理论”也传为体坛佳话。

  “框框”意味着规则,但有时也代表着无形的限制和偏见。巴黎奥运会前和奥运会期间,中国游泳队因三年前的食品污染事件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持续攻击诋毁,运动员频繁接受反兴奋剂检查。同时,泳坛100米自由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认为“亚洲人黄种人也许不适合”,很难闯入48秒大关,甚至成为业内周知的“定论”。潘展乐强势夺金后,还被国外知名游泳教练质疑“这在人类能力范围内是不可能做到的”,引发舆论哗然。种种不利形势下,潘展乐破“框”而出,并展现出遥遥领先的“精神状态”,着实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心服口服。

  “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框框理论”的底层逻辑,在于竞技体育的竞争性、规范性,运动员必须为突破自我、突破极限而战。某种程度上,赛场没有硝烟却如同战场,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坚韧不拔的光芒,每一次冲刺都凝聚着对胜利的渴望。“框框理论”传递出的是顶级运动员以我为主的清醒态度,既拿得起也放得下,不在别人的审视和质疑中“内耗”自己,也不自我设限,敢于打破偏见。赛场上,从“不利于我”到“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关乎心态,关乎实力,更关乎体育精神。难怪获得季军的罗马尼亚名将波波维奇说:“我们应该祝贺他。人类总是突破极限,只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合适机会而已。”

  “框框理论”之所以值得反复回味,在于“泳士”潘展乐的个人魅力,更在于他让外界看到中国“00后”运动员平视世界、拥抱世界的志气、锐气、底气。这是自强不息的志气。正如潘展乐所说,要打破别人的偏见,第一是做好自己,第二是拿成绩有力地回击。这是锋芒毕露的锐气。“他们给我加油我不可能真的快,他们嘲讽我、诋毁我我也不可能变慢”,充分展现出不被外界所扰、不为挑战所惧的锐不可当之势。这是奋勇向前的底气。

  还记得,面对外媒发出的质疑,张雨霏给出的有理有力的反击:“为什么中国运动员游得快的时候要被质疑?美国运动员拿到8块金牌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敢去质疑他?”可谓不卑不亢、令人折服。从一个“潘展乐”,到更多“潘展乐”,我们看到了大国运动员的自信、勇气与坚韧,更看到了一个自信、活力、开放的中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潘展乐的“框框理论”说明了什么

2024年08月27日 07:23   来源:南方日报   六 儿

  “框是人设的,好的框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打破它!”不久前的巴黎奥运会上,潘展乐以2金1银的战绩结束了自己的奥运首秀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他耿直、幽默的言论持续被人津津乐道,其中一段“框框理论”也传为体坛佳话。

  “框框”意味着规则,但有时也代表着无形的限制和偏见。巴黎奥运会前和奥运会期间,中国游泳队因三年前的食品污染事件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持续攻击诋毁,运动员频繁接受反兴奋剂检查。同时,泳坛100米自由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认为“亚洲人黄种人也许不适合”,很难闯入48秒大关,甚至成为业内周知的“定论”。潘展乐强势夺金后,还被国外知名游泳教练质疑“这在人类能力范围内是不可能做到的”,引发舆论哗然。种种不利形势下,潘展乐破“框”而出,并展现出遥遥领先的“精神状态”,着实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心服口服。

  “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框框理论”的底层逻辑,在于竞技体育的竞争性、规范性,运动员必须为突破自我、突破极限而战。某种程度上,赛场没有硝烟却如同战场,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坚韧不拔的光芒,每一次冲刺都凝聚着对胜利的渴望。“框框理论”传递出的是顶级运动员以我为主的清醒态度,既拿得起也放得下,不在别人的审视和质疑中“内耗”自己,也不自我设限,敢于打破偏见。赛场上,从“不利于我”到“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关乎心态,关乎实力,更关乎体育精神。难怪获得季军的罗马尼亚名将波波维奇说:“我们应该祝贺他。人类总是突破极限,只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合适机会而已。”

  “框框理论”之所以值得反复回味,在于“泳士”潘展乐的个人魅力,更在于他让外界看到中国“00后”运动员平视世界、拥抱世界的志气、锐气、底气。这是自强不息的志气。正如潘展乐所说,要打破别人的偏见,第一是做好自己,第二是拿成绩有力地回击。这是锋芒毕露的锐气。“他们给我加油我不可能真的快,他们嘲讽我、诋毁我我也不可能变慢”,充分展现出不被外界所扰、不为挑战所惧的锐不可当之势。这是奋勇向前的底气。

  还记得,面对外媒发出的质疑,张雨霏给出的有理有力的反击:“为什么中国运动员游得快的时候要被质疑?美国运动员拿到8块金牌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敢去质疑他?”可谓不卑不亢、令人折服。从一个“潘展乐”,到更多“潘展乐”,我们看到了大国运动员的自信、勇气与坚韧,更看到了一个自信、活力、开放的中国。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