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消息显示,社交媒体“电报”(Telegram)创始人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布尔歇机场被捕,可能面对恐怖主义、洗钱和贩毒的指控。
“电报”是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是加密通讯APP的代表。2019年年中,震惊韩国的儿童性虐视频“N号房”事件,就发生在“电报”的加密聊天室里。在国内,其常用的另一个翻译是“纸飞机”。2023年年中,南京警方曾向家长群体预警,防止未成年人下载密聊软件成为诈骗等犯罪的帮凶。所列名单中,就包括这款“纸飞机”。
互联网从网页端向移动端转化后,扁平化、敞开化的语境已经改变,万物互联的表面性之下,是无数互相隔离与独立的巷道。一键可抵达的平面,变为了各不相通的媒介平台集合。而媒介平台之下,还有小组、房间、群聊等更细密巷道。在这个语境下,技术媒介的平台秩序主宰了所谓的“生活世界”,导引着人群的行为。“电报”平台特征极端化地展现了这一点。
比如被论者广为质疑的“阅后即焚”,即对方阅读后即能清除信息的功能,以及设置周期定时删除已发送语音的功能,制造了一种互联网时代的“密电”。表面上是一种高度保护隐私的方法,实际产生的功能则是排除物理世界的追溯、侦讯手段。
再比如,“电报”群主能够设置功能制止复制和转发,选择后所有群成员都不能复制信息、不能转发信息到其他对话,甚至不能保存到媒体本地。这是一种将组群与外部高度隔离的技术设置。如果再加上群内“已读”名单可以随时向群主列表的功能,一个组群客观上形成了既与外界切割又有强大内控的环境。换个物理世界的例子能更好理解:这样的强控制不就是传销组织做梦都想达到的效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