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数据刷掉的是信誉

2024-08-23 06:58 来源:广州日报

  “销量100多万件的商品只有几百条评论,这正常吗?”网友小安打算网购一台电子体重秤,在检索页面选择“按销量”排序,并在排序靠前的链接中选中一款“销量100万+”的体重秤,该商品却只有104条评价。

  网购时,不少网友都习惯通过查看店铺的信誉度、评分、商品成交量以及其他网友的评价来判断商品的好坏,进而决定是否购买。因此,在一些网购平台,一些商家为了获利,热衷请“水军”刷好评、刷销量。他们有的虚假发货伪造销量;有的通过返现诱导带图好评;还有的找专门改数据的人直接改销量。这样的行为,看似刷出了好看的数据,却只是虚假的繁荣,最终害人害己。

  对于消费者来说,网购本是信任经济,可刷出来的失真数据,导致评价系统失灵,让消费者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失去了判断依据。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最终伤害的是网络消费的健康生态。

  对于商家来说,表面上一飞冲天的数据,实际上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需求。如果沉迷于数据游戏中,商家可能会对市场判断失准,无法进行准确的库存管理和市场预测,最终可能因库存积压和市场策略失误而遭受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电商平台对于刷单等违规行为有着明确的惩罚措施。一旦被平台监测到异常数据,商家的店铺不仅会受到处罚,严重的话还会面临商品下架、封店的风险。而且,当下关于电商数据造假的法律规定已经比较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都明确规定不得虚构交易量,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虚假广告罪、诈骗罪等。

  信息化时代,数据不仅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商家决策的重要依据。与其沉迷“数据游戏”,商家不如建立起长远的市场眼光,重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购买体验,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刷数据刷掉的是信誉

2024年08月23日 06:58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销量100多万件的商品只有几百条评论,这正常吗?”网友小安打算网购一台电子体重秤,在检索页面选择“按销量”排序,并在排序靠前的链接中选中一款“销量100万+”的体重秤,该商品却只有104条评价。

  网购时,不少网友都习惯通过查看店铺的信誉度、评分、商品成交量以及其他网友的评价来判断商品的好坏,进而决定是否购买。因此,在一些网购平台,一些商家为了获利,热衷请“水军”刷好评、刷销量。他们有的虚假发货伪造销量;有的通过返现诱导带图好评;还有的找专门改数据的人直接改销量。这样的行为,看似刷出了好看的数据,却只是虚假的繁荣,最终害人害己。

  对于消费者来说,网购本是信任经济,可刷出来的失真数据,导致评价系统失灵,让消费者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失去了判断依据。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最终伤害的是网络消费的健康生态。

  对于商家来说,表面上一飞冲天的数据,实际上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需求。如果沉迷于数据游戏中,商家可能会对市场判断失准,无法进行准确的库存管理和市场预测,最终可能因库存积压和市场策略失误而遭受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电商平台对于刷单等违规行为有着明确的惩罚措施。一旦被平台监测到异常数据,商家的店铺不仅会受到处罚,严重的话还会面临商品下架、封店的风险。而且,当下关于电商数据造假的法律规定已经比较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都明确规定不得虚构交易量,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虚假广告罪、诈骗罪等。

  信息化时代,数据不仅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商家决策的重要依据。与其沉迷“数据游戏”,商家不如建立起长远的市场眼光,重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购买体验,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