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一老一幼”根系于家庭发展,是民生关切的重点人群。这意味着,养老托育不单是关乎经济发展的产业,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事业。一个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对布局的产业进行取舍,但针对“一老一幼”的服务保障却不可以做不到位,更不能忽视。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说起民生事,千家万户最关心的当属“一老一幼”的事情了。
近年来,我国以“一老一幼”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配套改革措施日益完善。33个城市(区)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整体推进托育服务能力建设;429个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工作,实现地市级全覆盖;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
如今,针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战略部署,要求“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托起“朝夕幸福”指明了方向。
“一老一幼”根系于家庭发展,是民生关切的重点人群。这意味着,养老托育不单是关乎经济发展的产业,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事业。一个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对布局的产业进行取舍,但针对“一老一幼”的服务保障却不可以做不到位,更不能忽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
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养老与托育具有相通之处。比如,都需要加大政府服务保障力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都需要通过开展照护技能培训,来增强家庭成员的照护能力;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宜居环境,等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幼儿园转型养老院不妨一试
“老幼共托”的探索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