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服务“一老一幼” 托起“朝夕幸福”

2024-08-17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一老一幼”根系于家庭发展,是民生关切的重点人群。这意味着,养老托育不单是关乎经济发展的产业,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事业。一个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对布局的产业进行取舍,但针对“一老一幼”的服务保障却不可以做不到位,更不能忽视。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说起民生事,千家万户最关心的当属“一老一幼”的事情了。

  近年来,我国以“一老一幼”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配套改革措施日益完善。33个城市(区)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整体推进托育服务能力建设;429个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工作,实现地市级全覆盖;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

  如今,针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战略部署,要求“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托起“朝夕幸福”指明了方向。

  “一老一幼”根系于家庭发展,是民生关切的重点人群。这意味着,养老托育不单是关乎经济发展的产业,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事业。一个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对布局的产业进行取舍,但针对“一老一幼”的服务保障却不可以做不到位,更不能忽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

  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养老与托育具有相通之处。比如,都需要加大政府服务保障力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都需要通过开展照护技能培训,来增强家庭成员的照护能力;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宜居环境,等等。

  统筹谋划养老托育,还需开拓更多新的服务思路。例如,为了解决“一老一幼”照护难题,深圳、太原等城市探索试点的“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让老幼两代人共享服务,不失为兼顾养老托育工作的有益尝试。又如,在北京和银川的一些社区食堂,原来的老年餐桌升级为“全龄友好”社区餐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消费体验。“老少通吃”的创新之举,在保持“助老扶老”初衷的基础上,为更多年龄层人群带来实惠。

  当然,两项工作也各有侧重。因此,强化“一老一幼”服务,不仅要统筹谋划,还要分类施策。针对老龄人群面临的紧迫问题,如老年“数字鸿沟”,要加快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加大服务创新支撑。而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则要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托育、教育体系,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等工作上来。

  服务保障好“一老一幼”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目前来看,无论是“老有所养”还是“幼有所育”,都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让“上有老下有小”的每个家庭不再有后顾之忧。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循序渐进、因地因时制宜,着力解决这两个群体在医疗照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更多“急难愁盼”问题,让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幼儿园转型养老院不妨一试

     “老幼共托”的探索可以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服务“一老一幼” 托起“朝夕幸福”

2024年08月17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一老一幼”根系于家庭发展,是民生关切的重点人群。这意味着,养老托育不单是关乎经济发展的产业,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事业。一个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对布局的产业进行取舍,但针对“一老一幼”的服务保障却不可以做不到位,更不能忽视。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说起民生事,千家万户最关心的当属“一老一幼”的事情了。

  近年来,我国以“一老一幼”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配套改革措施日益完善。33个城市(区)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整体推进托育服务能力建设;429个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工作,实现地市级全覆盖;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

  如今,针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战略部署,要求“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托起“朝夕幸福”指明了方向。

  “一老一幼”根系于家庭发展,是民生关切的重点人群。这意味着,养老托育不单是关乎经济发展的产业,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事业。一个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对布局的产业进行取舍,但针对“一老一幼”的服务保障却不可以做不到位,更不能忽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

  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养老与托育具有相通之处。比如,都需要加大政府服务保障力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都需要通过开展照护技能培训,来增强家庭成员的照护能力;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宜居环境,等等。

  统筹谋划养老托育,还需开拓更多新的服务思路。例如,为了解决“一老一幼”照护难题,深圳、太原等城市探索试点的“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让老幼两代人共享服务,不失为兼顾养老托育工作的有益尝试。又如,在北京和银川的一些社区食堂,原来的老年餐桌升级为“全龄友好”社区餐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消费体验。“老少通吃”的创新之举,在保持“助老扶老”初衷的基础上,为更多年龄层人群带来实惠。

  当然,两项工作也各有侧重。因此,强化“一老一幼”服务,不仅要统筹谋划,还要分类施策。针对老龄人群面临的紧迫问题,如老年“数字鸿沟”,要加快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加大服务创新支撑。而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则要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托育、教育体系,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等工作上来。

  服务保障好“一老一幼”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目前来看,无论是“老有所养”还是“幼有所育”,都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让“上有老下有小”的每个家庭不再有后顾之忧。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循序渐进、因地因时制宜,着力解决这两个群体在医疗照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更多“急难愁盼”问题,让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幼儿园转型养老院不妨一试

     “老幼共托”的探索可以有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