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

2024-08-14 08:08 来源:人民日报

  走进工厂,兴冲冲地“打卡”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畅叙工友之情,回忆当年的青春时光……广东东莞市东坑镇的一家外资电子厂,迎来办厂30多年来的特殊时刻:50余名曾在这里打工的工友,从天南海北奔赴此地、相聚一堂。

  这样的温暖瞬间,源自“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系列活动。《东莞东》是一部致敬来莞奋斗者、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的原创音乐剧。前不久,该剧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上演时,10多名来自各地的建设者代表受邀登台,回忆在东莞的奋斗青春,让许多观众红了眼眶。

  为啥是“2亿分之一”?当地主要负责同志给出答案:“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圆梦过。”从东江入海的一片泥泞起步,发展成一座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人口破千万的现代化城市,东莞是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不忘奋斗者、寻找奋斗者、致敬奋斗者,让人们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情怀和温度。“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人与城的双向互动,为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回顾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富起来”“强起来”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变。2007年,首次把“外来工”称谓改为“新莞人”;2009年,创新实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2013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2021年,推出“小微执法”模式,探索服务为先、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人们梦想成真、人生出彩创造更好环境。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既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

  人在城市成长,城因人而繁荣。《东莞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雪英独自南下闯荡,从流水线工人成长为公司高管,将自我价值实现融入企业、城市发展。现实中,无数个“王雪英”奋斗寻梦,推动东莞从农业县发展为超大城市,由“加工制造业中心”逐渐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记录美好生活瞬间”的手机、“哪里不会点哪里”的点读机、“把好睡眠带回家”的床垫……东莞的产业蝶变,源于劳动者的创意与智慧,源于千千万万人的拼搏与奋斗。在城镇化的“上半场”,产业发展吸引人口涌入,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产业兴旺、城市扩容的主力。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更离不开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创新人才的托举。

  时下,东莞推动实施“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和“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商旅深度融合、产业与文化同频共振。更好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就要建设整洁、有序、平安、美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生活滋养人;就要营造“不问出身,只讲拼搏”的干事创业氛围,千方百计为奋斗者创造机会、给拼搏者搭建平台,以事业吸引人。城市不辜负认真生活、努力拼搏的人,人的干劲才能更好被激发、人的主体性才能不断增强;更多人在奔跑中筑梦圆梦,也终将汇聚成城市发展繁荣的合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城市一定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为人民日报广东分社记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

2024年08月14日 08:08   来源:人民日报   贺林平

  走进工厂,兴冲冲地“打卡”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畅叙工友之情,回忆当年的青春时光……广东东莞市东坑镇的一家外资电子厂,迎来办厂30多年来的特殊时刻:50余名曾在这里打工的工友,从天南海北奔赴此地、相聚一堂。

  这样的温暖瞬间,源自“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系列活动。《东莞东》是一部致敬来莞奋斗者、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的原创音乐剧。前不久,该剧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上演时,10多名来自各地的建设者代表受邀登台,回忆在东莞的奋斗青春,让许多观众红了眼眶。

  为啥是“2亿分之一”?当地主要负责同志给出答案:“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圆梦过。”从东江入海的一片泥泞起步,发展成一座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人口破千万的现代化城市,东莞是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不忘奋斗者、寻找奋斗者、致敬奋斗者,让人们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情怀和温度。“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人与城的双向互动,为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回顾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富起来”“强起来”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变。2007年,首次把“外来工”称谓改为“新莞人”;2009年,创新实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2013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2021年,推出“小微执法”模式,探索服务为先、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人们梦想成真、人生出彩创造更好环境。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既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

  人在城市成长,城因人而繁荣。《东莞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雪英独自南下闯荡,从流水线工人成长为公司高管,将自我价值实现融入企业、城市发展。现实中,无数个“王雪英”奋斗寻梦,推动东莞从农业县发展为超大城市,由“加工制造业中心”逐渐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记录美好生活瞬间”的手机、“哪里不会点哪里”的点读机、“把好睡眠带回家”的床垫……东莞的产业蝶变,源于劳动者的创意与智慧,源于千千万万人的拼搏与奋斗。在城镇化的“上半场”,产业发展吸引人口涌入,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产业兴旺、城市扩容的主力。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更离不开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创新人才的托举。

  时下,东莞推动实施“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和“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商旅深度融合、产业与文化同频共振。更好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就要建设整洁、有序、平安、美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生活滋养人;就要营造“不问出身,只讲拼搏”的干事创业氛围,千方百计为奋斗者创造机会、给拼搏者搭建平台,以事业吸引人。城市不辜负认真生活、努力拼搏的人,人的干劲才能更好被激发、人的主体性才能不断增强;更多人在奔跑中筑梦圆梦,也终将汇聚成城市发展繁荣的合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城市一定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为人民日报广东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