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安部全面部署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专项行动以来,多地公安机关持续加大对网络谣言及网络水军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成效显著。如浙江警方成功侦破多起重大网络水军虚假转评赞案件,累计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对网络空间不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信息是否真实可信,直接关系到清朗网络空间的构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网络水军以信息咨询公司等名义,依托社交群组等招募人员、分发任务,在各大平台上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网络空间传播秩序,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网络水军经常与网络暴力相结合。以发生于2020年的李某编造女儿被班主任“体罚吐血”一事为例,其通过花费760元购买10万微博“僵尸粉”、2万点赞数和1万转发数,就让这一虚假信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导致当事班主任遭受严重网暴并被迫停职,网络水军的强大破坏力可见一斑。
在市场竞争层面,一些网络水军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可能充当“黑公关”,抹黑企业形象,损害产品口碑;也可能充当“吹鼓手”,炮制虚假好评和虚高人气,欺骗误导消费者,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重创社会诚信体系。以浙江台州警方近期破获的一起网络水军案为例,该团伙利用“某乐”网站平台,为平台主播提供虚假流量、虚假好评等非法服务,截至案发时已累计为万余家商户提供刷好评服务,严重破坏了网络直播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有效治理网络水军乱象,必须亮出法治利剑。对于涉嫌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网络水军行为,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还应强化民事索赔机制,全方位遏制网络水军的蔓延。既然网络水军的主要目的是牟利,治理网络水军就要使之在经济上无利可图。网络水军的行为涉嫌扰乱网络舆论环境、破坏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理应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因操控网络水军受到刑事处罚的案例不在少数,但被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例却较为罕见。在此前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传播网络虚假信息公益诉讼案中,不法分子受到刑事与民事的双重追责,这为打击网络水军乱象树立了新的标杆,进一步提高了网络水军的违法成本,强化了法律的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