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不满便暗箭伤人,问题在人还是在箭?

2024-08-13 07:46 来源:红网

  8月12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2024年8月11日17时许,我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郯城县李庄镇,一男子手持弓箭伤人。接警后,我局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处置,将嫌疑人毕某某(男,29岁,郯城县李庄镇人)现场控制抓获;两名受伤人员及时送医救治,无生命危险。经查,毕某某认为隔壁修车铺安装的监控对其生活有影响,心生不满,遂对来修车的人员实施伤人行为。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理由都不是违法的借口,违法必将付出应有的代价。此事一经报道迅速在网络引发热议,其中有网友将矛头直指弓弩出售、使用方面的监管不到位。

  实际上,弓弩管制早有法律规定。《关于涉弩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及性能鉴定问题的批复》文件中提到,“弩不属于枪支范畴,应按照《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弩管理的通知》的规定,对非法制造、销售、运输、持有弩的登记收缴”,且“目前社会上非法制造、销售、运输、持有的弩均为制式产品,不存在非制式情况,因此不需要进行技术鉴定”。这也就意味着,如今市面上所有的弩都在登记收缴的范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件里所说的是弩,弓并不在其中。经查,弓和弩是两个概念,二者在设计原理、发射形式和杀伤威力上存在差异。弓箭可以拉满弓上重箭,也可以拉一半射轻箭;而弩成型后就基本定型了,射程、箭初速、穿透力都已经固定,但弩的威力更大,甚至可以用于防守城池。也正因这种极强的杀伤力,所以弩的管制很早就有了明文规定。

  至于弓为何未被列入管制,目前并没有明晰的解释。而此次事件中的犯罪者使用的是弓类器材,显然不在管制范围之内。这也是为什么一批网友将矛头直指监管的缺失。

  此外,笔者在某电商平台和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都进行了相关搜索,发现售卖弓箭的商家在被问及购买弓箭是否合法时,都会告知“合法”。这也就代表着无论是买售还是使用,弓箭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阻力的。无非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商家主动提醒危险器材注意安全,隔靴搔痒而已。

  还应看到,关于弓类合法性的质疑,也要考量到射箭领域和弓箭行业的声音。我们得承认,即使是弓箭同样具有杀伤力,但也不能因个别极端事件就一禁了之,这显然是不公允的。

  综上,在笔者看来,这件事的主要责任还是要落归于人。仔细观察生活不难发现,经常有一些拿着弹弓找小动物来练手的人。而此次事件中的涉事男子有一定的射击技术,这很难不去猜测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存在活体射击的训练。当在射杀动物时没有任何良心上的悲悯,冷血的箭终是射向了人类。作为一名成年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且知法守法。

  情绪控制是一个必须终生训练的工程,因为既要让自己及时演绎才华、灵敏、活力与激情,又要控制冒进、躺平、自私与极端确实不易:过度自我就会偏激片面,乃至成为作恶者,过度迎合则往往缺乏批判性和建设性,泯然众人矣。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心生不满便暗箭伤人,问题在人还是在箭?

2024年08月13日 07:46   来源:红网   张川

  8月12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2024年8月11日17时许,我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郯城县李庄镇,一男子手持弓箭伤人。接警后,我局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处置,将嫌疑人毕某某(男,29岁,郯城县李庄镇人)现场控制抓获;两名受伤人员及时送医救治,无生命危险。经查,毕某某认为隔壁修车铺安装的监控对其生活有影响,心生不满,遂对来修车的人员实施伤人行为。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理由都不是违法的借口,违法必将付出应有的代价。此事一经报道迅速在网络引发热议,其中有网友将矛头直指弓弩出售、使用方面的监管不到位。

  实际上,弓弩管制早有法律规定。《关于涉弩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及性能鉴定问题的批复》文件中提到,“弩不属于枪支范畴,应按照《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弩管理的通知》的规定,对非法制造、销售、运输、持有弩的登记收缴”,且“目前社会上非法制造、销售、运输、持有的弩均为制式产品,不存在非制式情况,因此不需要进行技术鉴定”。这也就意味着,如今市面上所有的弩都在登记收缴的范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件里所说的是弩,弓并不在其中。经查,弓和弩是两个概念,二者在设计原理、发射形式和杀伤威力上存在差异。弓箭可以拉满弓上重箭,也可以拉一半射轻箭;而弩成型后就基本定型了,射程、箭初速、穿透力都已经固定,但弩的威力更大,甚至可以用于防守城池。也正因这种极强的杀伤力,所以弩的管制很早就有了明文规定。

  至于弓为何未被列入管制,目前并没有明晰的解释。而此次事件中的犯罪者使用的是弓类器材,显然不在管制范围之内。这也是为什么一批网友将矛头直指监管的缺失。

  此外,笔者在某电商平台和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都进行了相关搜索,发现售卖弓箭的商家在被问及购买弓箭是否合法时,都会告知“合法”。这也就代表着无论是买售还是使用,弓箭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阻力的。无非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商家主动提醒危险器材注意安全,隔靴搔痒而已。

  还应看到,关于弓类合法性的质疑,也要考量到射箭领域和弓箭行业的声音。我们得承认,即使是弓箭同样具有杀伤力,但也不能因个别极端事件就一禁了之,这显然是不公允的。

  综上,在笔者看来,这件事的主要责任还是要落归于人。仔细观察生活不难发现,经常有一些拿着弹弓找小动物来练手的人。而此次事件中的涉事男子有一定的射击技术,这很难不去猜测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存在活体射击的训练。当在射杀动物时没有任何良心上的悲悯,冷血的箭终是射向了人类。作为一名成年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且知法守法。

  情绪控制是一个必须终生训练的工程,因为既要让自己及时演绎才华、灵敏、活力与激情,又要控制冒进、躺平、自私与极端确实不易:过度自我就会偏激片面,乃至成为作恶者,过度迎合则往往缺乏批判性和建设性,泯然众人矣。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