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魔毯”突发故障 为景区网红项目再敲警钟

2024-08-12 07:12 来源:羊城晚报

  据央视报道,8月10日13时56分,广西德天瀑布景区登高观瀑魔毯项目发生故障。经初步核实,截至当天18时30分,事故造成1名游客死亡,60名游客受伤(其中,重伤1名,轻伤59名),受伤游客已送往医院治疗。目前,德天瀑布景区登高观瀑魔毯项目已停止运营,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这是不少人追求的爬山新体验。于是,“飞天魔毯”等新兴项目在一些景区应运而生。相比传统的上山代步工具索道缆车,“飞天魔毯”的一个显著优势是承载能力强、输送效率高,不少游客也愿意体验一把。无论是索道缆车,还是“飞天魔毯”“爬山电梯”,实际上都属于特种设备,运营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

  德天瀑布景区这起事故,让大众认识了一种新的爬山代步工具,也把设备安全问题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据报道,2021年3月初上线以来,作为德天瀑布景区的一大亮点,“飞天魔毯”项目以其独特的体验性和便捷性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事实上,“飞天魔毯”的安全隐患早已浮出水面,只是没能警醒相关方面。这次惨剧的发生,令人遗憾、痛心。

  几个细节值得关注:据报道,去年1月23日,该景区“飞天魔毯”曾发生过这种“突然急速下滑”的事故,并造成了现场人员受伤,所幸伤者无大碍,设备维修后当天就恢复了运营;今年6月9日,该景区发布公告称,6月11日至7月6日期间,“飞天魔毯”维护保养停运。此外,不久前,该景区还曾开展登高观瀑应急救援演练。

  一年多前发生类似故障,一个月前刚开展了维护保养和救援演练,如今却发生了造成1死60伤的惨剧,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景区不仅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而且没有真正吸取“前车之鉴”,在底线问题上心存侥幸,安全防范措施流于形式。从游客描述看,该项目还可能存在设计缺陷。

  更令人担忧的是,相比缆车、电梯等,“魔毯”属新兴项目,目前没有相应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有业内人士坦言,“魔毯”是2019年新兴的代步传输工具,目前没有具体的监管条例,只能由买方以及厂家进行维修交涉,“厂家必须去检验哪些部件、更换哪些部件,目前是没有标准要求的,可能双方都会认为一些零件可换可不换,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安全标准”。这种情况下,“魔毯”怎能保障游客人身安全?

  从实际看,所谓“魔毯”,类似于输送货物的传送带输送机,这种设备到底能不能“输送”游客都是一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红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因此,加强对网红项目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项目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红项目的检查力度,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确保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总之,此次事故不仅是对景区安全管理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所有网红项目安全运营的又一记警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飞天魔毯”突发故障 为景区网红项目再敲警钟

2024年08月12日 07:12   来源:羊城晚报   耳东

  据央视报道,8月10日13时56分,广西德天瀑布景区登高观瀑魔毯项目发生故障。经初步核实,截至当天18时30分,事故造成1名游客死亡,60名游客受伤(其中,重伤1名,轻伤59名),受伤游客已送往医院治疗。目前,德天瀑布景区登高观瀑魔毯项目已停止运营,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这是不少人追求的爬山新体验。于是,“飞天魔毯”等新兴项目在一些景区应运而生。相比传统的上山代步工具索道缆车,“飞天魔毯”的一个显著优势是承载能力强、输送效率高,不少游客也愿意体验一把。无论是索道缆车,还是“飞天魔毯”“爬山电梯”,实际上都属于特种设备,运营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

  德天瀑布景区这起事故,让大众认识了一种新的爬山代步工具,也把设备安全问题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据报道,2021年3月初上线以来,作为德天瀑布景区的一大亮点,“飞天魔毯”项目以其独特的体验性和便捷性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事实上,“飞天魔毯”的安全隐患早已浮出水面,只是没能警醒相关方面。这次惨剧的发生,令人遗憾、痛心。

  几个细节值得关注:据报道,去年1月23日,该景区“飞天魔毯”曾发生过这种“突然急速下滑”的事故,并造成了现场人员受伤,所幸伤者无大碍,设备维修后当天就恢复了运营;今年6月9日,该景区发布公告称,6月11日至7月6日期间,“飞天魔毯”维护保养停运。此外,不久前,该景区还曾开展登高观瀑应急救援演练。

  一年多前发生类似故障,一个月前刚开展了维护保养和救援演练,如今却发生了造成1死60伤的惨剧,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景区不仅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而且没有真正吸取“前车之鉴”,在底线问题上心存侥幸,安全防范措施流于形式。从游客描述看,该项目还可能存在设计缺陷。

  更令人担忧的是,相比缆车、电梯等,“魔毯”属新兴项目,目前没有相应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有业内人士坦言,“魔毯”是2019年新兴的代步传输工具,目前没有具体的监管条例,只能由买方以及厂家进行维修交涉,“厂家必须去检验哪些部件、更换哪些部件,目前是没有标准要求的,可能双方都会认为一些零件可换可不换,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安全标准”。这种情况下,“魔毯”怎能保障游客人身安全?

  从实际看,所谓“魔毯”,类似于输送货物的传送带输送机,这种设备到底能不能“输送”游客都是一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红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因此,加强对网红项目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项目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红项目的检查力度,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确保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总之,此次事故不仅是对景区安全管理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所有网红项目安全运营的又一记警钟。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