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要守好“童心”

2024-08-05 14: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碰一碰加好友”、高清可旋转摄像头、刷短视频、玩游戏……儿童智能手表功能日益丰富,俨然成为时尚单品。然而,儿童手表“卷”出新花样,令家长对“智能过头”心存担忧。

  儿童手表“智能过头”有隐患

  如果儿童手表能坚守初衷,简简单单做好定位、通话、紧急求助等功能,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便捷的“电子神器”,但目前显然有走偏的势头。一些生产厂家拼命做加法,把儿童手表弄得越来越智能化、成人化。儿童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伴随的风险,也一并迁移到了智能手表上。【详细

  如今的手表功能已远超实际需求,有“过度开发”之嫌。孩子耗费在智能手表娱乐功能上的时间与日俱增,长此以往不仅有损视力健康,也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存在诱导消费等隐患。【详细

  儿童智能手表要做好减法

  鉴于儿童手表的受众特殊,厂商在进行功能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产品与未成年人成长阶段的契合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去设计功能和规则。对于那些并不适宜儿童成长的冗余功能,能删则删、能减则减,确保儿童手表回归其功能本位。【详细

  针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监管,有关部门要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应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核,确保企业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定期对市场上的儿童智能手表产品进行抽查和检测,重点检查产品的安全性、合规性等。而对于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投放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则要依法严厉打击并公开曝光,形成有效震慑。【详细

  家长和学校要协同共管

  应当承认,不少家长对各种软件、手表模式的了解已经不及孩子;网络上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法子也多的是,家长更是防不胜防。不少学校已明令限制学生在校使用智能手表。但比起“一刀切”式叫停,更好的办法还是防患于未然。【详细

  对家长而言,应避免盲目追求功能和品牌,不能简单依赖科技产品来“看管”孩子。要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相关功能,培养其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学校也可发挥协同作用。例如,在上课时间帮助孩子集中保管手表,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多样的兴趣爱好等,引导孩子们不盲目跟风攀比。【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

  V视角:

  @机小手:大人玩手机都上瘾,更别说没啥自制力的小孩了。说白了,其实儿童手表并不需要那么多功能。

  @大肥皂:现在儿童手表越来越像智能手机了。儿童手表设计的初衷其实就是定位加通话吧?希望能限制一些功能。

  @大连李扬:感觉儿童智能手表属于孩子们的社交工具了,就像成年人用微信一样,还得正确引导。

  @路飞科技说:儿童手表的很多功能,家长是可以设置禁用的。

  @麦芽糖布丁咖啡:对孩子来说,处处是诱惑,家长太难做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现在儿童智能手表变得越来越像手机,这显然背离了其设计初衷。商家应回归初心,切勿一味逐利;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强化监管、明确规范,倒逼行业自律;家校共治更是不可或缺。让智能手表守好“童心”,护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儿童智能手表要守好“童心”

2024年08月05日 14: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碰一碰加好友”、高清可旋转摄像头、刷短视频、玩游戏……儿童智能手表功能日益丰富,俨然成为时尚单品。然而,儿童手表“卷”出新花样,令家长对“智能过头”心存担忧。

  儿童手表“智能过头”有隐患

  如果儿童手表能坚守初衷,简简单单做好定位、通话、紧急求助等功能,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便捷的“电子神器”,但目前显然有走偏的势头。一些生产厂家拼命做加法,把儿童手表弄得越来越智能化、成人化。儿童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伴随的风险,也一并迁移到了智能手表上。【详细

  如今的手表功能已远超实际需求,有“过度开发”之嫌。孩子耗费在智能手表娱乐功能上的时间与日俱增,长此以往不仅有损视力健康,也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存在诱导消费等隐患。【详细

  儿童智能手表要做好减法

  鉴于儿童手表的受众特殊,厂商在进行功能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产品与未成年人成长阶段的契合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去设计功能和规则。对于那些并不适宜儿童成长的冗余功能,能删则删、能减则减,确保儿童手表回归其功能本位。【详细

  针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监管,有关部门要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应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核,确保企业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定期对市场上的儿童智能手表产品进行抽查和检测,重点检查产品的安全性、合规性等。而对于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投放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则要依法严厉打击并公开曝光,形成有效震慑。【详细

  家长和学校要协同共管

  应当承认,不少家长对各种软件、手表模式的了解已经不及孩子;网络上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法子也多的是,家长更是防不胜防。不少学校已明令限制学生在校使用智能手表。但比起“一刀切”式叫停,更好的办法还是防患于未然。【详细

  对家长而言,应避免盲目追求功能和品牌,不能简单依赖科技产品来“看管”孩子。要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相关功能,培养其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学校也可发挥协同作用。例如,在上课时间帮助孩子集中保管手表,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多样的兴趣爱好等,引导孩子们不盲目跟风攀比。【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

  V视角:

  @机小手:大人玩手机都上瘾,更别说没啥自制力的小孩了。说白了,其实儿童手表并不需要那么多功能。

  @大肥皂:现在儿童手表越来越像智能手机了。儿童手表设计的初衷其实就是定位加通话吧?希望能限制一些功能。

  @大连李扬:感觉儿童智能手表属于孩子们的社交工具了,就像成年人用微信一样,还得正确引导。

  @路飞科技说:儿童手表的很多功能,家长是可以设置禁用的。

  @麦芽糖布丁咖啡:对孩子来说,处处是诱惑,家长太难做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现在儿童智能手表变得越来越像手机,这显然背离了其设计初衷。商家应回归初心,切勿一味逐利;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强化监管、明确规范,倒逼行业自律;家校共治更是不可或缺。让智能手表守好“童心”,护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