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屡禁不绝,斩断“黑链条”刻不容缓

2024-07-30 07:1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大连海关日前发文称,其所属大窑湾海关在进境货运渠道查获1300吨国家禁止进境固体废物。我国已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却仍有不法分子屡屡“引狼入室”。今年以来,已有多地海关陆续将旧衣物、废旧汽车发动机、皮革边角料,甚至严重霉变、混有虫卵的虾壳等“洋垃圾”堵截在国门之外。

  走私进口“洋垃圾”并非“变废为宝”,而是在污染生态环境、践踏法律红线。“洋垃圾”在运输、储存、处理过程中,会对土壤、水、空气造成不可逆的污染,一些“洋垃圾”经过加工再销售,甚至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洋垃圾”屡禁不止背后是巨大获利空间。走私、加工“洋垃圾”是一个从报关进口到翻新销售都获利巨大的暴利行业。不法分子走私废旧汽车发动机,在国内销售所得能比采购价高出两三倍;旧服装的利润更是至少达10倍,一些废旧衣物摇身一变就能变成精品店里的“古着”。翻身的“洋垃圾”隐患巨大,比如,从国外报废或事故车上拆下来的废旧汽车发动机,走私到国内后翻新售卖,可能导致机动车熄火、自燃等系列问题。

  “洋垃圾”走私花样不断翻新。为将“洋垃圾”蒙混过关,伪造品名是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比如,将工业废液申报为“工业混合液”等。还有一些“洋垃圾”以次充好,试图瞒天过海。大窑湾海关这次查获的1300吨“洋垃圾”,申报品名为“氧化锌”,实则是氧化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不仅如此,“洋垃圾”夹藏瞒报的方式越来越隐蔽。海关关员曾在一名旅客的行李箱中查获1箱残留着金粉、银粉等贵金属物质的旧手套,该旅客自称该箱手套入境目的是为提炼金、银等贵金属。经鉴定,该箱手套属于“洋垃圾”。

  “洋垃圾”屡禁不绝,斩断“黑链条”刻不容缓。一方面,可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加强与他国海关之间的信息交换,提前掌握、严密监控“洋垃圾”动向;另一方面,海关、公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协同发力,斩断“洋垃圾”进口、运输、加工、处置、转卖的“黑产业链”。此外,各地政府要主动引导,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技术创新,降低企业从进口固体废物中获取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铲除“洋垃圾”的滋生土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洋垃圾”屡禁不绝,斩断“黑链条”刻不容缓

2024年07月30日 07:1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于也童 张博群

  大连海关日前发文称,其所属大窑湾海关在进境货运渠道查获1300吨国家禁止进境固体废物。我国已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却仍有不法分子屡屡“引狼入室”。今年以来,已有多地海关陆续将旧衣物、废旧汽车发动机、皮革边角料,甚至严重霉变、混有虫卵的虾壳等“洋垃圾”堵截在国门之外。

  走私进口“洋垃圾”并非“变废为宝”,而是在污染生态环境、践踏法律红线。“洋垃圾”在运输、储存、处理过程中,会对土壤、水、空气造成不可逆的污染,一些“洋垃圾”经过加工再销售,甚至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洋垃圾”屡禁不止背后是巨大获利空间。走私、加工“洋垃圾”是一个从报关进口到翻新销售都获利巨大的暴利行业。不法分子走私废旧汽车发动机,在国内销售所得能比采购价高出两三倍;旧服装的利润更是至少达10倍,一些废旧衣物摇身一变就能变成精品店里的“古着”。翻身的“洋垃圾”隐患巨大,比如,从国外报废或事故车上拆下来的废旧汽车发动机,走私到国内后翻新售卖,可能导致机动车熄火、自燃等系列问题。

  “洋垃圾”走私花样不断翻新。为将“洋垃圾”蒙混过关,伪造品名是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比如,将工业废液申报为“工业混合液”等。还有一些“洋垃圾”以次充好,试图瞒天过海。大窑湾海关这次查获的1300吨“洋垃圾”,申报品名为“氧化锌”,实则是氧化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不仅如此,“洋垃圾”夹藏瞒报的方式越来越隐蔽。海关关员曾在一名旅客的行李箱中查获1箱残留着金粉、银粉等贵金属物质的旧手套,该旅客自称该箱手套入境目的是为提炼金、银等贵金属。经鉴定,该箱手套属于“洋垃圾”。

  “洋垃圾”屡禁不绝,斩断“黑链条”刻不容缓。一方面,可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加强与他国海关之间的信息交换,提前掌握、严密监控“洋垃圾”动向;另一方面,海关、公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协同发力,斩断“洋垃圾”进口、运输、加工、处置、转卖的“黑产业链”。此外,各地政府要主动引导,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技术创新,降低企业从进口固体废物中获取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铲除“洋垃圾”的滋生土壤。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