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流传这样一个玩笑:如果你叫一个云南人8点起床上班,他可能起不来;但如果你叫他8点去捡菌子,他可能4点就在山上打着电筒等你了。一段时间以来,这股“菌子热”也蔓延到广大外地游客群体,越来越多人将“采菌游”列入云南必玩行程。有网友这样描述其在云南旅游的经历:“去山里采蘑菇,一群蘑菇精灵被我们发现,可爱又有趣,山里的空气清新,有各种植物泥土的香气。”
近年来,反向出游、小众旅游成为人们出行新选择。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县域旅游市场增长明显,酒店、景区门票收入增速双双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暑假期间,五线城市旅游订单同比增长34%,县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2%,均高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增速。这不仅意味着旅游目的地流向的分散化,背后更彰显着人们消费心态与需求的变化。相比在传统旅游模式中扎堆涌入热门景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喜欢前往冷门目的地。在社交媒体上,平替旅游、反向旅游、小众目的地、性价比成为人们分享和搜索旅游攻略时的高频关键词。小众游既避免了机票、酒店等出行成本的水涨船高,也能在一座城市、一处山野漫步,驻足一处角落、凝望一朵野花,感受“慢生活”蕴含的细腻体验,体味“在别处”带来的未知憧憬。
更多“新玩法”的解锁,也让诸如“采菌游”的小众游持续火热。在云南,随着丽江拉市海的“采菌+骑马+轻徒步”一日游、腾冲高黎贡山的“徒步+采菌+动植物知识科普”一日游等纷纷上线,当地户外俱乐部推出了拣松子、溪流拓染、苔藓瓶制作、蜜蜂之旅、湖上观星、草原露营、夜观昆虫、采茶做茶等29种自然类产品;不少研学机构也推出主打乡野风、自然风的夏令营,带孩子们学习砍竹子、挖野菜、烤洋芋等技能,了解木雕、扎染、刺绣等传统技艺,获取植物种类、生长规律、采摘技巧的新知识……小小的菌子背后,不仅是广袤森林的自然之美,更是云南古城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