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一名胎龄25周零5天的准妈妈发帖求助,称其在羊水穿刺检查时发现孩子样本Y染色体数目增多,推测为XY与XYY嵌合,而XY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雄综合征”。针对“留”与“流”之争,家属最新回应称“纠结了一个月决定终止妊娠,现已在医院。”
超雄综合征,缘何挑动舆论神经?从网友留言看——有人将其称为“恶魔基因”“犯罪基因”,认为此类胎儿会有暴力倾向或者性格暴虐的特征;有人列举了此类胎儿出生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发育迟缓、犯罪、无法生育……不难发现,超雄综合征早已被人们打上了太多的负面标签。然而,医学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唯有让科学回归科学,才不至于使学界共识在嘈杂喧嚣的网络环境中“被带偏”。
据全世界最畅销的医学教科书《默沙东诊疗手册》,患有XYY综合征的男孩往往很高,并在语言方面有困难。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相比,智商(IQ)常轻度降低。患者可能会出现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和轻微的品行障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XYY综合征曾被认为有暴力及犯罪倾向,但此理论已经被认为错误。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就此达成共识,并呼吁全社会“不应该再用各种过激的符号去丑化超雄综合征患者”。
有必要追问,这种曲解乃至丑化源自何处?公开资料显示,英国遗传学者雅各布斯于1965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其检测了197名精神疾病患者的染色体,结果发现有7名XYY染色体携带者;1966年,她又在《柳叶刀》上发表新的论文,称对315名男性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发现9名XYY男性是具有精神障碍的罪犯。尽管这一结论面临“样本有限”等质疑,但超雄综合征患者更容易成为罪犯的结论仍流传开去。加之,近年来一些育儿综艺、影视剧等将镜头对准XYY群体,这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也加深了人们对超雄综合征患者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