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文化娱乐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古老的地方戏曲如何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从十几岁学戏开始,我和同行们一直在探寻答案。
山西是戏曲大省,剧种丰富,群众基础好,过去几乎村村有戏台。仅拿五台赛戏来说,这一古老剧种融民俗礼仪与表演艺术为一体,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演出时,没有固定程式,也没有婉转曲折的唱腔旋律,而以道白和吟诵诗句为主。其伴奏主要是打击乐和吹奏乐,一些剧目还需演员佩戴面具。朴素的演出形式、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其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种独特存在。
追本溯源,许多地方剧种都源于民俗活动,活跃于乡间。乡野大地散落着丰富的戏曲遗存,也聚集着天然的受众。由此而言,唤醒赛戏的生命力,不能脱离乡村这个根。我们走乡串镇,走访民间艺术团体,收集、整理遗留剧目,希望更大程度完善赛戏“拼图”。同时,我们多次到周边村镇演出,观演村民达2.6万余人次。有年长的村民告诉我,“一场赛戏,从幼时听到现在”。对他们来说,赛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乡愁”。
艺术传承发扬,必须创新。作为五台赛戏的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近年来,我们排练演出了《孟良盗骨》《戏柳翠》等剧目,推进《梦断三国》《赶旱船》两个剧本。赛戏的道白多以方言为主,年轻观众、外地观众不易听懂,若全用普通话,又失了原汁原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排戏时将普通话和方言结合,形成“五台普通话”道白,演出效果更好。在剧场演出时,我们还不时穿插一些流行小曲、说念段子,用以暖场、活跃氛围。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剧本、表演和传播方式,使之更加契合时代、贴近受众,才能让地方戏曲获得新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