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咖啡店激情“亲热”:公序良俗不容漠视

2024-07-23 06:57 来源:红网

  近日,汕头一家咖啡店内发生了引人注目的一幕。一对年轻情侣在店内激情拥吻,其尺度之大,令人咋舌。在被店家请离后,当事女子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不满,并反手给了商家一个差评。这一事件引发了热议。

  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两情相悦时的激情难耐,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任何行为的表达都有其应有的边界和限制,不可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恋爱中情感的表达和激情的抒发,理应在私密、隐蔽的场合进行。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做出不雅动作,无疑是对公序良俗的漠视和践踏。

  《民法典》第八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法律,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此,不违背公序良俗,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要求。在公共场所的过度亲密行为,如寻欢作乐、大声喧哗等,虽然不一定直接触犯具体的法律条文,但却可能因扰乱公共秩序、违背社会公德而受到道德的谴责。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此类行为严重到足以扰乱公共场所的秩序,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回顾这一事件,起初这对情侣的举止并无不妥之处。然而,随后事情的发展却逐渐偏离了正常的社交轨道。这对情侣旁若无人的激情热吻和过于亲昵的举动,超出了公共场所应有的行为界限,影响了其他顾客的消费体验,也将当事人自身置于被围观、被谴责的不利境地。

  店家的反应是及时且必要的。在接到多起投诉后,店家果断将那对青年情侣请离咖啡店。店家的行为是正当且正义的,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店内正常的公共秩序。虽然因此受到当事女子的差评,但这个差评更像是一面镜子,凸显了那对情侣对公序良俗的漠视和无知,照出了当事人在公共道德素质方面的欠缺。素质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对情侣在咖啡店内肆无忌惮的亲昵行为,不能说体现出了应有的素质。

  当事女子给予店家差评,显然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滥用了评价权利。她把店家善意地劝离理解成了恶意的刁难,这需要当事女子进行深刻反思。如果不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在以后还有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况。

  作为思维健全的公民,每个人都需要懂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我们都应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以共同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这一事件也警示我们,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序良俗的有力维护者。对那些试图挑战公序良俗的行为,我们应该坚决说“不”。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情侣咖啡店激情“亲热”:公序良俗不容漠视

2024年07月23日 06:57   来源:红网   王麓民

  近日,汕头一家咖啡店内发生了引人注目的一幕。一对年轻情侣在店内激情拥吻,其尺度之大,令人咋舌。在被店家请离后,当事女子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不满,并反手给了商家一个差评。这一事件引发了热议。

  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两情相悦时的激情难耐,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任何行为的表达都有其应有的边界和限制,不可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恋爱中情感的表达和激情的抒发,理应在私密、隐蔽的场合进行。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做出不雅动作,无疑是对公序良俗的漠视和践踏。

  《民法典》第八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法律,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此,不违背公序良俗,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要求。在公共场所的过度亲密行为,如寻欢作乐、大声喧哗等,虽然不一定直接触犯具体的法律条文,但却可能因扰乱公共秩序、违背社会公德而受到道德的谴责。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此类行为严重到足以扰乱公共场所的秩序,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回顾这一事件,起初这对情侣的举止并无不妥之处。然而,随后事情的发展却逐渐偏离了正常的社交轨道。这对情侣旁若无人的激情热吻和过于亲昵的举动,超出了公共场所应有的行为界限,影响了其他顾客的消费体验,也将当事人自身置于被围观、被谴责的不利境地。

  店家的反应是及时且必要的。在接到多起投诉后,店家果断将那对青年情侣请离咖啡店。店家的行为是正当且正义的,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店内正常的公共秩序。虽然因此受到当事女子的差评,但这个差评更像是一面镜子,凸显了那对情侣对公序良俗的漠视和无知,照出了当事人在公共道德素质方面的欠缺。素质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对情侣在咖啡店内肆无忌惮的亲昵行为,不能说体现出了应有的素质。

  当事女子给予店家差评,显然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滥用了评价权利。她把店家善意地劝离理解成了恶意的刁难,这需要当事女子进行深刻反思。如果不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在以后还有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况。

  作为思维健全的公民,每个人都需要懂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我们都应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以共同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这一事件也警示我们,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序良俗的有力维护者。对那些试图挑战公序良俗的行为,我们应该坚决说“不”。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