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瓜果飘香,又到了很多地方土特产集中上市的季节。走进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几家欢喜几家愁”。喜则无需多言,源自丰收;愁者,多半是因为卖难。
为啥有的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与基层农技人员和经营大户交流,直接原因无非是市场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但价格周期本质上也是供需结构的现实反映。种植、养殖规模大了,产品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会下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值得细细探究。尽管市场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也是通过人们的经济实践活动得以体现。
近年来,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围绕“土特产”做文章,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个别地方也陷入了发展误区。如在初级产品上发力过猛,盲目扩大规模,造成阶段性供给过剩;在精深加工上用力不足,加工环节还处在低端层级,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深而不精;在销售上虽然注重打造品牌,但同一品类也出现品牌过多、过杂的问题,缺少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品牌。
做好“土特产”文章,既要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更要提高“产”的效益。一篇好文章里,离不开好词金句夯实基础,更要体现谋篇布局的逻辑思维。发展“土特产”亦是如此,必须走出逻辑误区方能做出好文章。
首先,“独一份”不等于“奇货可居”。好产品配得上好价格,但不意味着只卖高价格。待价而沽的心态,往往会错过最好的市场机遇,攥着“宝贝”不撒手,最终导致好产品砸在手里。“土特产”最鲜明的优势,来自一方水土和品种本身。但是在现代农业条件下,这些优势会逐渐被技术手段稀释,就像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作坊的冲击一样。因此,经营主体既要在品质上精益求精,不失产品特色;也要在营销上树立市场思维,适应规律趋势。通过先进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在初级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包装贮藏等各个环节与现代农业接轨,实现“土特产”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