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大门越建越远 不能用这种伎俩套路游客

2024-07-11 07:51 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四川省发改委向各市(州)发改委、省管旅游景区发布了《关于加强景区价格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集中回应了当下旅游市场中的一些“痛点”问题。其中一条表述尤为引人注目,“从严核定配套停车场到景区大门交通服务价格,有效遏制景区不合理外移游客接待中心、配套停车场,增加游客配套交通费用负担等行为”。

  这条规定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相当多的人叫好,可见不少人确实被这种套路坑过。客观来讲,景区把大门建得远一点,可以扩大利用空间,比如增设停车场和集散区等,这也并非不可理解。但是,有些景区的大门,似乎已经远得过分了。2023年曾有媒体报道,在四川牛背山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到检票口大概15公里;在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东门停车场到景点距离也有4.2公里。动辄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很难想象这有什么必要。

  那么可能的解释就是,这是“逼迫”旅客再额外支付一笔交通费,变相提高自身的旅游收入。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这么远的距离,事实上已经很难徒步前往,只能乘坐景区的电瓶车或大巴,看似是“增值服务”,实则颇有强迫的意味。

  景区这么做或许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如今公众对景区门票价格较为敏感,要提高门票价格往往会面临重重审视。2023年8月,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景区试图提高门票价格,就在舆论场上引发了轩然大波。这种舆论氛围,也让一些景区试图“另辟蹊径”。那么在明面的门票之外,暗含一个无法拒绝的交通费,就不失为一个选择。

  这种套路当然很招人反感,这笔交通费对于游客来说完全是无意义支出——到了景区再换车,和旅游体验无关,更多是折腾。

  这也是为什么四川的新规出台之后,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人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对相关景区进行整改,也为之后景区规划制定标准。当然,人们更希望类似的规定可以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全国景区的统一操作,文旅市场可以从整体上遏制这种乱象。

  对于景区来说,也应当从门票经济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从互联网的反馈看,游客对这样的行为已经十分反感,从景区的长远发展来说,这恐怕不是好事。

  如今人们的旅游选择已经十分丰富,比如今年的“五一”假期就呈现了诸多新趋势,县域旅游大火,很多人开始反向旅游。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非传统热门城市也借助互联网的热度和极为热情的服务,成为旅游市场的黑马。这些也都说明,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在乎体验本身,不太可能出现景区无所顾忌、游客痴心不改的情况。景区如果总用小聪明套路游客,游客自然也会用脚投票、转身而去。

  目前,有些地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主动做出了改变。比如2022年时,青海茶卡盐湖景区根据广大游客诉求和解决景区存在的堵点问题,决定从2022年7月12日起,一律取消茶卡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环保观光车30元乘车费用,最大限度让利于广大游客,这也被视为景区尊重游客、从善如流的范例。

  总之,人们希望景区可以算好眼前账和长远账,珍惜旅游口碑,改掉那副机关算尽的面孔,用诚意和坦荡欢迎广大游客。只要景区做到了这些,相信游客自会投以回报,用自己的旅游选择表达支持和好感,最终实现双赢——游客收获货真价实的旅游体验,当地也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 不能用这种伎俩套路游客

2024年07月11日 07:51   来源:羊城晚报   易之

  近日,四川省发改委向各市(州)发改委、省管旅游景区发布了《关于加强景区价格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集中回应了当下旅游市场中的一些“痛点”问题。其中一条表述尤为引人注目,“从严核定配套停车场到景区大门交通服务价格,有效遏制景区不合理外移游客接待中心、配套停车场,增加游客配套交通费用负担等行为”。

  这条规定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相当多的人叫好,可见不少人确实被这种套路坑过。客观来讲,景区把大门建得远一点,可以扩大利用空间,比如增设停车场和集散区等,这也并非不可理解。但是,有些景区的大门,似乎已经远得过分了。2023年曾有媒体报道,在四川牛背山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到检票口大概15公里;在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东门停车场到景点距离也有4.2公里。动辄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很难想象这有什么必要。

  那么可能的解释就是,这是“逼迫”旅客再额外支付一笔交通费,变相提高自身的旅游收入。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这么远的距离,事实上已经很难徒步前往,只能乘坐景区的电瓶车或大巴,看似是“增值服务”,实则颇有强迫的意味。

  景区这么做或许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如今公众对景区门票价格较为敏感,要提高门票价格往往会面临重重审视。2023年8月,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景区试图提高门票价格,就在舆论场上引发了轩然大波。这种舆论氛围,也让一些景区试图“另辟蹊径”。那么在明面的门票之外,暗含一个无法拒绝的交通费,就不失为一个选择。

  这种套路当然很招人反感,这笔交通费对于游客来说完全是无意义支出——到了景区再换车,和旅游体验无关,更多是折腾。

  这也是为什么四川的新规出台之后,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人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对相关景区进行整改,也为之后景区规划制定标准。当然,人们更希望类似的规定可以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全国景区的统一操作,文旅市场可以从整体上遏制这种乱象。

  对于景区来说,也应当从门票经济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从互联网的反馈看,游客对这样的行为已经十分反感,从景区的长远发展来说,这恐怕不是好事。

  如今人们的旅游选择已经十分丰富,比如今年的“五一”假期就呈现了诸多新趋势,县域旅游大火,很多人开始反向旅游。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非传统热门城市也借助互联网的热度和极为热情的服务,成为旅游市场的黑马。这些也都说明,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在乎体验本身,不太可能出现景区无所顾忌、游客痴心不改的情况。景区如果总用小聪明套路游客,游客自然也会用脚投票、转身而去。

  目前,有些地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主动做出了改变。比如2022年时,青海茶卡盐湖景区根据广大游客诉求和解决景区存在的堵点问题,决定从2022年7月12日起,一律取消茶卡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环保观光车30元乘车费用,最大限度让利于广大游客,这也被视为景区尊重游客、从善如流的范例。

  总之,人们希望景区可以算好眼前账和长远账,珍惜旅游口碑,改掉那副机关算尽的面孔,用诚意和坦荡欢迎广大游客。只要景区做到了这些,相信游客自会投以回报,用自己的旅游选择表达支持和好感,最终实现双赢——游客收获货真价实的旅游体验,当地也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