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低空技术服务覆盖全国,低空产业国际国内影响力和品牌标识度大幅提高,在技术创新、应用需求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示范。
这份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当下国内各地竞速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迅速兴起。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业内专家认为,低空经济产业蕴含投资价值和增长潜力,有望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各地紧抓机遇,政策先行、规划引领,培育低空经济的消息纷至沓来。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低空经济的物质载体,低空产业具有创新引领、绿色低碳、跨界融合等特点,门槛不低。逐梦这片市场规模达万亿元级的“蓝海”,更需要出台实事求是、切中肯綮的政策,找准竞速切入点,提升创新能力,不断为产业延链赋能。
发展低空经济,提升企业数量和质量,做强做精做专至关重要。梳理各地政策,不难发现地方政府在布局低空经济时各有侧重,立足自身优势切入赛道。比如,工业大省山东就把目标锁定在无人机产业上,提出到2025年,培育10家左右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培育100家左右“创新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