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井房沦为临时厕所,排水引水设施徒有其表,有机肥项目建成即闲置……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设施“睡大觉”的现象,一经媒体报道引发多方关注。
农田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标准农田、水利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农田基础设施点多面广、类型多样,解决好怎么建、谁来管、如何管等问题尤为关键。而从报道来看,供需不匹配、建管不协同、问效不同步等直接导致了设施利用率不高、管护力度不足等乱象,不仅造成资金资源浪费,更影响农业生产开展。要想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高度重视这些代表性、苗头性问题,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建好用好农田基础设施。
立足实际需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才能从源头避免问题产生。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在准确识别当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项目,优先增加那些既符合农业发展要求,又能对接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供给,如防洪涝设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气象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电网、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人畜饮水设施、供热燃气设施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并注重倾听农民意见、满足农民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