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据近日新华社报道,近年来,一些夹杂科学概念、专业术语的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大肆传播,收割无数流量,博主借机兜售各种商品。这些貌似专业的伪科普短视频,煽动性强、迷惑性大、传播面广,让许多网民上当受骗,有的损失了钱财,有的还伤害了身体甚至贻误了病情。剥下网络伪科普的外衣,还科普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是广大网民的热切期盼。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是网友对伪科普短视频“装神弄鬼”的精辟总结。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博主经常以“科普”的形式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勾起人们兴趣或挑动起焦虑情绪,之后顺势兜售商品或服务。尽管对这类“伪科普真坑骗”,常常有机构出来辟谣,但当它们披上新的外衣或者换一个营销团队,仍能不停收割“韭菜”。
拽几个科学概念、扯几句专业术语,掩盖不了伪科普骗人骗钱的本质。伪科普信息轻则影响人们正确认知,重则可能威及生命安全。一些患者听信伪健康科普视频中的建议,随意停药、换药、用指定产品代替处方药等。一些博主摆出“律师”人设,兜售“用劳务合同规避劳动侵权风险”等“秘笈”,有人照办后引发劳动纠纷而被法院判处侵权,等等。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对未知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刚需某种程度上为知识营销创造了“风口”。同时,海量信息的冲击令一些人很难精准辨别信息的真伪。而相关视频的制作成本较低,可以换来可观的流量及收益。同时,平台和有关部门的监管有待完善,比如针对刻意规避关键词等行为尚无及时识别的办法,审核机制对专业领域内容把握不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