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科学知识的分享更多流量权重

2024-06-04 07:31 来源:工人日报

  “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据近日新华社报道,近年来,一些夹杂科学概念、专业术语的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大肆传播,收割无数流量,博主借机兜售各种商品。这些貌似专业的伪科普短视频,煽动性强、迷惑性大、传播面广,让许多网民上当受骗,有的损失了钱财,有的还伤害了身体甚至贻误了病情。剥下网络伪科普的外衣,还科普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是广大网民的热切期盼。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是网友对伪科普短视频“装神弄鬼”的精辟总结。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博主经常以“科普”的形式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勾起人们兴趣或挑动起焦虑情绪,之后顺势兜售商品或服务。尽管对这类“伪科普真坑骗”,常常有机构出来辟谣,但当它们披上新的外衣或者换一个营销团队,仍能不停收割“韭菜”。

  拽几个科学概念、扯几句专业术语,掩盖不了伪科普骗人骗钱的本质。伪科普信息轻则影响人们正确认知,重则可能威及生命安全。一些患者听信伪健康科普视频中的建议,随意停药、换药、用指定产品代替处方药等。一些博主摆出“律师”人设,兜售“用劳务合同规避劳动侵权风险”等“秘笈”,有人照办后引发劳动纠纷而被法院判处侵权,等等。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对未知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刚需某种程度上为知识营销创造了“风口”。同时,海量信息的冲击令一些人很难精准辨别信息的真伪。而相关视频的制作成本较低,可以换来可观的流量及收益。同时,平台和有关部门的监管有待完善,比如针对刻意规避关键词等行为尚无及时识别的办法,审核机制对专业领域内容把握不准等。

  为遏制此类乱象,互联网领域有多项管理措施陆续出台,国家卫健委日前出炉一则通知,要求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健全治理涉医网络直播联合处置工作机制,并明确禁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以职务身份直播带货,为医疗健康类信息加了一道保护锁。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伪科普涉及的信息主体点多面广、形式各异、话术“考究”、狡兔三窟,给有效治理提出了较大挑战。

  整治这一顽疾,需要有关部门与时俱进扩充监管工具箱,平台企业利用地位优势积极行动。比如,用技术手段对冲伪科普视频的擦边行为,一方面,提升识别判断热点信息质量水准的能力,并配套响应机制;另一方面,赋予优质内容更多流量权重,用良币驱逐劣币。

  近日,清华大学等高校十几名“学霸”在短视频平台开账号讲物理解题技巧,第一条视频就收获400多万点击量。他们与此前“不刷题的吴姥姥”账号科普物理常识一样,收获网友“相见恨晚”“全是干货”等好评。这些科学知识分享账号应该被平台多加关注并主动推流,为其占据知识分享领域的注意力份额提供必要支持,涵养公众对优质内容的欣赏品位。

  某种角度上看,对知识营销类信息加强规范与引导,体现着我们对知识与信息传播的基本态度。让什么样的信息成为科普领域的主流、如何遏制不良信息干扰公众判断,包括平台等各方要多些积极探索。给科学知识的分享更多流量权重,将有助于我们共同守护真正的科普,助力科学知识的传播,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水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科学知识的分享更多流量权重

2024年06月04日 07:31   来源:工人日报   吴迪

  “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据近日新华社报道,近年来,一些夹杂科学概念、专业术语的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大肆传播,收割无数流量,博主借机兜售各种商品。这些貌似专业的伪科普短视频,煽动性强、迷惑性大、传播面广,让许多网民上当受骗,有的损失了钱财,有的还伤害了身体甚至贻误了病情。剥下网络伪科普的外衣,还科普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是广大网民的热切期盼。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是网友对伪科普短视频“装神弄鬼”的精辟总结。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博主经常以“科普”的形式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勾起人们兴趣或挑动起焦虑情绪,之后顺势兜售商品或服务。尽管对这类“伪科普真坑骗”,常常有机构出来辟谣,但当它们披上新的外衣或者换一个营销团队,仍能不停收割“韭菜”。

  拽几个科学概念、扯几句专业术语,掩盖不了伪科普骗人骗钱的本质。伪科普信息轻则影响人们正确认知,重则可能威及生命安全。一些患者听信伪健康科普视频中的建议,随意停药、换药、用指定产品代替处方药等。一些博主摆出“律师”人设,兜售“用劳务合同规避劳动侵权风险”等“秘笈”,有人照办后引发劳动纠纷而被法院判处侵权,等等。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对未知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刚需某种程度上为知识营销创造了“风口”。同时,海量信息的冲击令一些人很难精准辨别信息的真伪。而相关视频的制作成本较低,可以换来可观的流量及收益。同时,平台和有关部门的监管有待完善,比如针对刻意规避关键词等行为尚无及时识别的办法,审核机制对专业领域内容把握不准等。

  为遏制此类乱象,互联网领域有多项管理措施陆续出台,国家卫健委日前出炉一则通知,要求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健全治理涉医网络直播联合处置工作机制,并明确禁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以职务身份直播带货,为医疗健康类信息加了一道保护锁。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伪科普涉及的信息主体点多面广、形式各异、话术“考究”、狡兔三窟,给有效治理提出了较大挑战。

  整治这一顽疾,需要有关部门与时俱进扩充监管工具箱,平台企业利用地位优势积极行动。比如,用技术手段对冲伪科普视频的擦边行为,一方面,提升识别判断热点信息质量水准的能力,并配套响应机制;另一方面,赋予优质内容更多流量权重,用良币驱逐劣币。

  近日,清华大学等高校十几名“学霸”在短视频平台开账号讲物理解题技巧,第一条视频就收获400多万点击量。他们与此前“不刷题的吴姥姥”账号科普物理常识一样,收获网友“相见恨晚”“全是干货”等好评。这些科学知识分享账号应该被平台多加关注并主动推流,为其占据知识分享领域的注意力份额提供必要支持,涵养公众对优质内容的欣赏品位。

  某种角度上看,对知识营销类信息加强规范与引导,体现着我们对知识与信息传播的基本态度。让什么样的信息成为科普领域的主流、如何遏制不良信息干扰公众判断,包括平台等各方要多些积极探索。给科学知识的分享更多流量权重,将有助于我们共同守护真正的科普,助力科学知识的传播,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水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