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富星:发挥财政效能精准支持制造业

2024-05-31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造业的财政投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当前财政紧平衡、外部形势严峻复杂情况下,亟需突出靶向发力、精准支持,更好发挥政策效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近年来,各地通过财政、税收等“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但也要看到,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亟待转型升级。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入大、未来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如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可能导致重复低效建设、产能过剩,造成资金投入浪费或加剧财政负担。尤其是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情况下,传统产业转型、新动能培育要遵循产业规律,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要精准发力、创新支持方式来提升政策效能,并注重财政可持续性,更好支持“中国制造”。

  遵循市场和产业规律,财政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上靶向发力。各地要综合评估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未来市场需求来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而财政资金要在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基础上精准发力。各地既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上马,也不能盲目贪大、攀新、求全,而是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地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以经营主体投入为主,瞄准技术改造、产业发展所需,将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更好地发挥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清理不当政策、加大产业类专项整合力度,更多采用竞争性立项、绩效评价等手段分配资金,充分释放资金效能,在支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任务上持续用力,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风险或资源浪费。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强政策协同,更好提升政策效能。应不断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综合运用国债、减税降费、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或政策组合,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协同、合力作用。

  各地应注重中长期发展成效及财政承受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支持产业发展。应树立过“紧日子”“讲绩效”思想,在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基础上,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精准、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政府投资应当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领域,对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但不得超越财力、切实防范债务风险。高风险地区除民生类项目及国家重大项目外,应压减一般性支出或低效支出,如适当限制部分县市空置产业园区的专项债投入。此外,鼓励加强地区间合作,推进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产业转型升级、产能过剩治理机制。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富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吉富星:发挥财政效能精准支持制造业

2024年05月31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造业的财政投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当前财政紧平衡、外部形势严峻复杂情况下,亟需突出靶向发力、精准支持,更好发挥政策效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近年来,各地通过财政、税收等“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但也要看到,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亟待转型升级。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入大、未来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如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可能导致重复低效建设、产能过剩,造成资金投入浪费或加剧财政负担。尤其是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情况下,传统产业转型、新动能培育要遵循产业规律,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要精准发力、创新支持方式来提升政策效能,并注重财政可持续性,更好支持“中国制造”。

  遵循市场和产业规律,财政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上靶向发力。各地要综合评估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未来市场需求来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而财政资金要在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基础上精准发力。各地既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上马,也不能盲目贪大、攀新、求全,而是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地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以经营主体投入为主,瞄准技术改造、产业发展所需,将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更好地发挥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清理不当政策、加大产业类专项整合力度,更多采用竞争性立项、绩效评价等手段分配资金,充分释放资金效能,在支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任务上持续用力,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风险或资源浪费。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强政策协同,更好提升政策效能。应不断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综合运用国债、减税降费、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或政策组合,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协同、合力作用。

  各地应注重中长期发展成效及财政承受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支持产业发展。应树立过“紧日子”“讲绩效”思想,在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基础上,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精准、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政府投资应当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领域,对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但不得超越财力、切实防范债务风险。高风险地区除民生类项目及国家重大项目外,应压减一般性支出或低效支出,如适当限制部分县市空置产业园区的专项债投入。此外,鼓励加强地区间合作,推进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产业转型升级、产能过剩治理机制。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富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