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找工作不一定要坐办公室”——据5月24日《工人日报》报道,一些“工二代”毕业后当蓝领引发网友讨论。
我在采写这篇稿件时,遇到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受访的年轻“工二代”和他们的“工一代”父母,对于找工作的标准差异很大,在“里子”和“面子”的选择上产生分歧。
一些高学历“工二代”说,最渴望在未知的人生中脱掉“长衫”,探索自我,不设限地实现自洽。而那些苦出身的“工一代”则把几十年来“吃过的盐”“翻过的山”讲给孩子听,不希望他们走自己“没面子”的打工路。
年轻求职者觉得自己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在乎“里子”,赚得多不多、感不感兴趣、未来是否有出路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比如,一位受访者给我发来简历投递统计表,为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他投递了100多个岗位,跑工地的、进厂子的都有。
类似的想法,即年轻人可以当蓝领,或者说走一条不同于所谓传统与主流的道路,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比如,本科生洗车、研究生当保姆、名校毕业生养猪……这些事件次次都会引发社会对于“读书还有用吗”的讨论,但也让公众一次次思考求学与工作的真正意义:求学收获的应是直面自我与独立思辨的能力,是自由而广阔的视野,以及悦纳真我和追求本心的勇气。年轻人在找工作时,越来越从外界、学历和职业的传统眼光中抽离,放平心态,从内心和禀赋出发,首选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们在肯定年轻人的同时,也应该探讨一下父母观点背后的深意。采访时,一位受访者的爸妈一遍遍说着孩子的选择“丢人”“不体面”。追问之下,其实他们也怕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希望子女的日子过得松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