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跑马热”的驱动力,来自“跑马”的人,也来自“奔跑”的城市。商业化作为纽带,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帮助远不止于经济上的数字。寻求商业利益与体育精神的平衡,在“马拉松经济”发展长路上保持应有的清醒,才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好。
要说“城市IP”哪个强,马拉松绝对排得上号。近些年,以马拉松为首的路跑赛事受到不少人喜爱,也得到众多地方的支持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樱花季,越江湖”的武汉马拉松,让跑友饱览“山海城湾”的青岛马拉松……“跑一次马,识一座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赛事“剧本”,吸引着各地跑友前来打开和阅读。
“跑马热”渐成风潮,也符合经济学上有关“马拉松周期”的说法:一个国家的发展,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这个国家往往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路跑体育消费的黄金周期。如今,从赛事消费,到构建“跑步生态圈”,再到“体育+旅游+文化”,马拉松这个大平台,可以搭载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也都融入了商业元素。
从赛事组织、赞助经营、媒体传播到运动装备、健康服务、衍生产品,都离不开商业化运作。正所谓,“发令枪响,黄金万两”。比如,今年3.3万人参赛的无锡马拉松就带动了当地实现经济效益2.83亿元。但同很多新兴产业一样,“钱景”广阔的马拉松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一些赛事出现了竞赛组织混乱、商业竞争不规范、个别特邀选手参赛管理无序等问题。为此,中国田协近日修订《路跑赛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于“商业化规范”增补了要求。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马拉松的流行是发展的结果 也将随发展而改变
马拉松赛事的火爆,不只是跑友圈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