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以高品质服务推动婚恋产业“甜蜜”升级

2024-05-22 0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爱情、节日、婚礼需要“仪式感”,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制造一些浪漫气氛,不仅是一种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消费,更多还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因谐音“我爱你”,“520”“521”这两个日期逐渐演变成了信息时代的 “网络情人节”,催生了又一波“甜蜜经济”消费热潮。

  作为“甜蜜经济”的重头戏,近年来,我国婚恋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借助时下正风靡的“国潮”、新中式风潮等,一些地方的景区推出联谊活动、线下相亲活动或是传统婚俗文化体验活动。前不久,线下爆火的“王婆说媒”就是一个例子,它引发多地景区争相效仿。对各地来说,依托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将婚恋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不失为一种释放发展动能的新路。

  “甜蜜经济”的加速发酵,也为鲜花礼品消费市场带来新商机。无论是作为节日礼品还是婚礼装饰,鲜花既蕴含着幸福美好的寓意,又能衬托出喜庆欢乐的气氛,因此成为消费者的优选。尤其每逢“情人节”,各种花束和礼盒令人眼花缭乱,即使价格比平时上涨了几倍,也无法阻挡消费者购买的热情。鲜花为“甜蜜经济”增色,反映出如今人们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寄托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甜蜜经济”的生意在“520”“情人节”“七夕节”等节日期间迎来周期性增长,就不得不提到这些节日里的主要消费群体。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爱情、节日、婚礼需要“仪式感”,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制造一些浪漫气氛,不仅是一种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消费,更多还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因此,推动婚恋等相关产业“甜蜜”升级,就要看到年轻人的这种“态度”,精准抓住消费者的“情绪点”,以更优质、丰富的“食材”来满足消费者的“甜蜜”需求。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婚恋产业内的各个环节还比较分散,大多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企业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这就在服务质量保证上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为了让“甜蜜”不打折扣,相关行业不妨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增强品牌附加值等方式,以形成竞争优势,确保服务品质。当然,要充分释放“甜蜜经济”活力,还应进一步重视相关产业在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作用。

  “甜蜜经济”蕴含增长潜力的同时,可能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比如,有部分消费者在选择鲜花礼品和筹办婚庆宴席时,存在着过度包装和人情攀比等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这需要有关部门对这些消费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仪式感”消费并非消费主义,“小而美”“简约而不简单”同样能体现浪漫。

  相关企业在开拓营销思路的同时,同样也要遵循适度、有序的原则。面对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卖情怀”或者“整花活儿”,只是留住消费者的第一步。用心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具个性化的“甜蜜”服务,需要各方携手走好品质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惟有如此,才能让“甜蜜经济”不断释放新活力、绽放新魅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鲜花经济”为绿色发展增色添香

     恋爱AA制:因人而异的消费观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以高品质服务推动婚恋产业“甜蜜”升级

2024年05月22日 0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爱情、节日、婚礼需要“仪式感”,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制造一些浪漫气氛,不仅是一种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消费,更多还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因谐音“我爱你”,“520”“521”这两个日期逐渐演变成了信息时代的 “网络情人节”,催生了又一波“甜蜜经济”消费热潮。

  作为“甜蜜经济”的重头戏,近年来,我国婚恋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借助时下正风靡的“国潮”、新中式风潮等,一些地方的景区推出联谊活动、线下相亲活动或是传统婚俗文化体验活动。前不久,线下爆火的“王婆说媒”就是一个例子,它引发多地景区争相效仿。对各地来说,依托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将婚恋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不失为一种释放发展动能的新路。

  “甜蜜经济”的加速发酵,也为鲜花礼品消费市场带来新商机。无论是作为节日礼品还是婚礼装饰,鲜花既蕴含着幸福美好的寓意,又能衬托出喜庆欢乐的气氛,因此成为消费者的优选。尤其每逢“情人节”,各种花束和礼盒令人眼花缭乱,即使价格比平时上涨了几倍,也无法阻挡消费者购买的热情。鲜花为“甜蜜经济”增色,反映出如今人们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寄托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甜蜜经济”的生意在“520”“情人节”“七夕节”等节日期间迎来周期性增长,就不得不提到这些节日里的主要消费群体。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爱情、节日、婚礼需要“仪式感”,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制造一些浪漫气氛,不仅是一种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消费,更多还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因此,推动婚恋等相关产业“甜蜜”升级,就要看到年轻人的这种“态度”,精准抓住消费者的“情绪点”,以更优质、丰富的“食材”来满足消费者的“甜蜜”需求。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婚恋产业内的各个环节还比较分散,大多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企业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这就在服务质量保证上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为了让“甜蜜”不打折扣,相关行业不妨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增强品牌附加值等方式,以形成竞争优势,确保服务品质。当然,要充分释放“甜蜜经济”活力,还应进一步重视相关产业在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作用。

  “甜蜜经济”蕴含增长潜力的同时,可能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比如,有部分消费者在选择鲜花礼品和筹办婚庆宴席时,存在着过度包装和人情攀比等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这需要有关部门对这些消费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仪式感”消费并非消费主义,“小而美”“简约而不简单”同样能体现浪漫。

  相关企业在开拓营销思路的同时,同样也要遵循适度、有序的原则。面对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卖情怀”或者“整花活儿”,只是留住消费者的第一步。用心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具个性化的“甜蜜”服务,需要各方携手走好品质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惟有如此,才能让“甜蜜经济”不断释放新活力、绽放新魅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鲜花经济”为绿色发展增色添香

     恋爱AA制:因人而异的消费观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