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爱情、节日、婚礼需要“仪式感”,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制造一些浪漫气氛,不仅是一种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消费,更多还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因谐音“我爱你”,“520”“521”这两个日期逐渐演变成了信息时代的 “网络情人节”,催生了又一波“甜蜜经济”消费热潮。
作为“甜蜜经济”的重头戏,近年来,我国婚恋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借助时下正风靡的“国潮”、新中式风潮等,一些地方的景区推出联谊活动、线下相亲活动或是传统婚俗文化体验活动。前不久,线下爆火的“王婆说媒”就是一个例子,它引发多地景区争相效仿。对各地来说,依托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将婚恋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不失为一种释放发展动能的新路。
“甜蜜经济”的加速发酵,也为鲜花礼品消费市场带来新商机。无论是作为节日礼品还是婚礼装饰,鲜花既蕴含着幸福美好的寓意,又能衬托出喜庆欢乐的气氛,因此成为消费者的优选。尤其每逢“情人节”,各种花束和礼盒令人眼花缭乱,即使价格比平时上涨了几倍,也无法阻挡消费者购买的热情。鲜花为“甜蜜经济”增色,反映出如今人们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寄托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甜蜜经济”的生意在“520”“情人节”“七夕节”等节日期间迎来周期性增长,就不得不提到这些节日里的主要消费群体。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爱情、节日、婚礼需要“仪式感”,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制造一些浪漫气氛,不仅是一种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消费,更多还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因此,推动婚恋等相关产业“甜蜜”升级,就要看到年轻人的这种“态度”,精准抓住消费者的“情绪点”,以更优质、丰富的“食材”来满足消费者的“甜蜜”需求。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鲜花经济”为绿色发展增色添香
恋爱AA制:因人而异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