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5年稳步提高。从大国重器到民生农产品,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跑出“加速度”,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充分挖掘创新价值,打通科技、教育、人才与经济相结合的通道,畅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作用。广西年内计划征集发布区内外技术成果1000项以上、区内企业技术需求信息1000项以上,推动200家企业与区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项目100项,共建一批创新平台,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一批体制机制创新、合作成效突出、效应明显的创新产业示范项目。
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产学研协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当前,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评估咨询、技术经纪、企业孵化、转化交易、金融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建政府、产业、高校协同合作的混合所有制中试公司,重点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平台,打造专业技术转化经纪人团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融合,加深企业家与科学家的深度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据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介绍,北京2023年技术交易实现“双突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10万项,达106552项,比上年增长12.1%;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增长7.4%。在4月27日举行的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上,京津冀三地政府、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创新组织、科技服务机构及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主体等嘉宾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聚焦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进行对接交流,探索京津冀技术交易协同发展有效途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协同联动共促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