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提升农民工就业的量与质

2024-05-10 07: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有关农民工群体的两组数据先后发布:

  一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收入平稳增长。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加165元,增长3.6%。

  二是在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中,共表彰农民工172人,占18.2%,比重再创新高。全国总工会表示,将进一步重视选树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各新兴产业的优秀代表,使更多基层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

  这两组数据,与农民工的获得感成就感息息相关。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新群体,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用辛勤奋斗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工资性收入已是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稳定农民工就业容量、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不仅对稳就业大局至关重要,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外,农民工规模总体保持稳中有增态势,同时就业结构和流向呈现出新特点。从就业领域看,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继续提高,2023年达到53.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从就业区域看,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回流。2023年,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70万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增加了211万人和116万人。从就业地域看,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增多。2023年,在外出农民工中,省内流动10907万人,跨省流动6751万人,这是近年来跨省流动农民工人数首次低于7000万人,越来越多农民工选择在省域县域范围内就地就近就业。

  因应这些结构性的新变化,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需要继续发挥好农民工就业集中的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要做大县域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对于有技术、懂市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要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金融支持。

  农民工老龄化特征更趋明显。2023年,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3.1岁,比上年提高0.8岁。其中,50岁以上占30.6%,比2022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比2012年则提高了15.5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6.6岁,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8.9岁。这表明,大龄农民工务工意愿仍然较强且更倾向于就近就地务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力。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在代际转换加速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尊重大龄农民工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在保证安全生产前提下,为身体条件状况良好、继续工作意愿强烈的农民工提供持续就业的机会和空间,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机制,使更多农民工能够成长为高素质产业工人。

  农民工是稳就业重点群体之一,也是市民化的主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经历了从“城市过客”到“新市民”的历史性变迁,但目前我国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这部分人群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好随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让更多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在城市能够稳业安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提升农民工就业的量与质

2024年05月10日 07: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有关农民工群体的两组数据先后发布:

  一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收入平稳增长。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加165元,增长3.6%。

  二是在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中,共表彰农民工172人,占18.2%,比重再创新高。全国总工会表示,将进一步重视选树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各新兴产业的优秀代表,使更多基层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

  这两组数据,与农民工的获得感成就感息息相关。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新群体,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用辛勤奋斗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工资性收入已是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稳定农民工就业容量、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不仅对稳就业大局至关重要,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外,农民工规模总体保持稳中有增态势,同时就业结构和流向呈现出新特点。从就业领域看,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继续提高,2023年达到53.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从就业区域看,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回流。2023年,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70万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增加了211万人和116万人。从就业地域看,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增多。2023年,在外出农民工中,省内流动10907万人,跨省流动6751万人,这是近年来跨省流动农民工人数首次低于7000万人,越来越多农民工选择在省域县域范围内就地就近就业。

  因应这些结构性的新变化,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需要继续发挥好农民工就业集中的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要做大县域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对于有技术、懂市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要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金融支持。

  农民工老龄化特征更趋明显。2023年,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3.1岁,比上年提高0.8岁。其中,50岁以上占30.6%,比2022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比2012年则提高了15.5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6.6岁,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8.9岁。这表明,大龄农民工务工意愿仍然较强且更倾向于就近就地务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力。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在代际转换加速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尊重大龄农民工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在保证安全生产前提下,为身体条件状况良好、继续工作意愿强烈的农民工提供持续就业的机会和空间,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机制,使更多农民工能够成长为高素质产业工人。

  农民工是稳就业重点群体之一,也是市民化的主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经历了从“城市过客”到“新市民”的历史性变迁,但目前我国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这部分人群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好随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让更多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在城市能够稳业安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