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壮大养老护理技能人才队伍迫在眉睫。如何发挥人才激励作用,拓宽养老服务人才职业空间?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护理人员紧缺,年龄结构偏大;宣称经验丰富,实则啥也不会;工作累待遇低,缺乏发展前景等问题,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普遍存在。(4月23日《法治日报》)
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比如在费用上,一方面,家庭为老人请护理人员花费通常不低,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收入低,扣除五险,拿到手的工资更难以让他们感到满意。一方喊“贵”,一方喊“亏”,两者之间存在鸿沟。
在护理员数量和需求上,也存在巨大反差。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需求有1000多万人,但目前从业者只有30多万人,这两个数据相差十分悬殊。目前就业比较困难,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巨大,但从业者尤其是合格从业者少之又少,两者之间也似乎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能力方面,护理人员通常自认为能力过硬,至少可以胜任工作,中介公司也是这样推介的。但在雇主看来,他们不仅难以达到基本要求,而且还时常出现差错,令老人的子女放心不下。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供需双方的评价也存在天壤之别。
出现这类沟壑有多种原因,如评价标准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等。但归根结底,是需求已处于中高端,供给仍然处于低端,导致供需极难做好匹配。纵使一个家庭愿意每月花费上万元甚至更高的价钱,同样难以请到中意的养老护理员,有些家庭不得不频繁跑中介公司,几个月就换掉一个养老护理员是常事,供需双方对质量要求的差距之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