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丢作业”荒诞剧落幕了,谁该反思?

2024-04-15 09:49 来源:东方网

  一度搅动舆论神经的“秦朗寒假作业丢巴黎事件”,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4月12日晚,杭州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并接到网民举报,有自媒体账号在网络发布一则“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的视频,涉嫌传播网络谣言。经查,为吸粉引流,网民徐某某与同事薛某共同策划、编造“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系列视频脚本,后网购寒假作业本,用手机自拍、制作相关视频,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徐某某、薛某及二人所在公司作出行政处罚。据最新消息,自媒体博主“Thurman猫一杯”多平台账号已被封禁。

  “秦朗丢作业”事件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荒诞剧,当然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当前网络传播环境的一次深刻讽刺。一个简单的摆拍视频能够迅速走红,除了相关自媒体从业者为追求流量不惜愚弄公众之外,部分机构媒体的“助兴”和众多吃瓜者的“接力传播”,同样“居功至伟”。站在更高层次审视,此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前网络文化中存在的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现象。闹剧落幕了,但如何有效防范“新黄色新闻”的泛滥,依然值得深思。

  “新黄色新闻”的主要传播形态为短视频,趣味性是其核心价值要素,新闻的真实性等被不断消解乃至完全抛弃。一些自媒体账号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不惜大肆编造故事,堪称典型。去年西湖1500元捞手机的“新黄色新闻”,背后就是一起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只不过被及时澄清之后没有实现“扩散”而已。

  在“秦朗丢作业”事件爆出之初,就遭到了不少质疑。倘若“猫一杯”能及时说明情况并真诚道歉,或许也就不至于引发滔天风波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知道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猫一杯”居然“一条道走到黑”,又炮制了“已联系到秦朗家属,但对方不肯出镜澄清”的谎言,终于把无厘头演绎到了极致。

  值得一提的是,“新黄色新闻”往往涉及利益链,基本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近日,公安部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大多存在类似的“操作手段”。例如,江西男子王某江经营有5家MCN机构,共运营自媒体账号842个,其长期组织公司人员选取热点文章,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批量生成不实文章进行吸粉引流。

  “秦朗寒假作业丢巴黎”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虚假信息事件,它不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引发了对网络信息真实性和自媒体职业道德的深入思考。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也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造成了潜在的危害。自媒体运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坚守职业道德,不得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与之同时,传统媒体和严肃新闻机构也要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传播真实信息的责任,不能不加辨别就随意“转发”,要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这一事件也暴露了当前网络环境下监管的不足。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对涉事人员进行了处罚,但如何有效预防和及时查处类似的虚假信息事件,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和网络环境的正常运行。此外,还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违法成本,从而有效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参与这场网络“狂欢”的每一名“吃瓜群众”,也要反躬自问。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个体应保持理性,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防止被垃圾信息吞噬,提升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秦朗丢作业”荒诞剧落幕了,但反思不能就此停息。这起个案深刻警示我们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提高自媒体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真实、有序的网络环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秦朗丢作业”荒诞剧落幕了,谁该反思?

2024年04月15日 09:49   来源:东方网   胡欣红

  一度搅动舆论神经的“秦朗寒假作业丢巴黎事件”,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4月12日晚,杭州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并接到网民举报,有自媒体账号在网络发布一则“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的视频,涉嫌传播网络谣言。经查,为吸粉引流,网民徐某某与同事薛某共同策划、编造“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系列视频脚本,后网购寒假作业本,用手机自拍、制作相关视频,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徐某某、薛某及二人所在公司作出行政处罚。据最新消息,自媒体博主“Thurman猫一杯”多平台账号已被封禁。

  “秦朗丢作业”事件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荒诞剧,当然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当前网络传播环境的一次深刻讽刺。一个简单的摆拍视频能够迅速走红,除了相关自媒体从业者为追求流量不惜愚弄公众之外,部分机构媒体的“助兴”和众多吃瓜者的“接力传播”,同样“居功至伟”。站在更高层次审视,此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前网络文化中存在的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现象。闹剧落幕了,但如何有效防范“新黄色新闻”的泛滥,依然值得深思。

  “新黄色新闻”的主要传播形态为短视频,趣味性是其核心价值要素,新闻的真实性等被不断消解乃至完全抛弃。一些自媒体账号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不惜大肆编造故事,堪称典型。去年西湖1500元捞手机的“新黄色新闻”,背后就是一起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只不过被及时澄清之后没有实现“扩散”而已。

  在“秦朗丢作业”事件爆出之初,就遭到了不少质疑。倘若“猫一杯”能及时说明情况并真诚道歉,或许也就不至于引发滔天风波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知道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猫一杯”居然“一条道走到黑”,又炮制了“已联系到秦朗家属,但对方不肯出镜澄清”的谎言,终于把无厘头演绎到了极致。

  值得一提的是,“新黄色新闻”往往涉及利益链,基本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近日,公安部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大多存在类似的“操作手段”。例如,江西男子王某江经营有5家MCN机构,共运营自媒体账号842个,其长期组织公司人员选取热点文章,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批量生成不实文章进行吸粉引流。

  “秦朗寒假作业丢巴黎”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虚假信息事件,它不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引发了对网络信息真实性和自媒体职业道德的深入思考。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也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造成了潜在的危害。自媒体运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坚守职业道德,不得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与之同时,传统媒体和严肃新闻机构也要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传播真实信息的责任,不能不加辨别就随意“转发”,要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这一事件也暴露了当前网络环境下监管的不足。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对涉事人员进行了处罚,但如何有效预防和及时查处类似的虚假信息事件,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和网络环境的正常运行。此外,还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违法成本,从而有效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参与这场网络“狂欢”的每一名“吃瓜群众”,也要反躬自问。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个体应保持理性,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防止被垃圾信息吞噬,提升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秦朗丢作业”荒诞剧落幕了,但反思不能就此停息。这起个案深刻警示我们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提高自媒体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真实、有序的网络环境。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