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政府27年来首次修订官方表格中的族裔分类方式,其中对亚裔之下再细分原国籍,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所谓“亚裔细分法”,是美国日前颁布的“关于维护、收集和呈现种族和民族数据的第15号统计政策”,其在原有的“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亚洲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和“白人”外,新增了“中东或北非”类别,同时在每个族裔大类之下细分,例如将亚裔细分为“印度、中国、菲律宾、日本、韩国、越南、其他”。某种程度上,与“亚裔细分法”的称呼相比,“族裔细分法”更为贴切。
这一新统计标准的颁布背景,主要基于拜登政府的政治需要和美国种族问题的新变化。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季,民主党向来对少数族裔选民更具吸引力,拜登政府当然也希望通过亚裔细分,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在竞选中争取优势。亚裔占美国总人口约6%,由于移民来源、聚居地、文化和宗教、职业和教育背景的差异,亚裔内部各群体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倾向。比如,除中日韩外,其他族群希望摆脱强势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在公立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获得更多资源和政策倾斜。新版族裔细分政策,也呼应了部分亚裔群体的诉求,有助于争取支持。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种族群体本就多元,减少不同种族、族裔和移民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直是重要的治理课题。就此项“族裔细分”政策而言,美国政府官员声称,新统计标准是为了“改善数据收集、研究和分类,以推动种族平等和包容”。但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强调种族和族裔之间的差异,将对当前美国社会的个人身份认同造成新困扰,加重族裔之间的对立情绪,使得美国多元社会的共识面临更多危机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