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固法治屏障

2024-04-11 07:12 来源:广州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公布,将于今年7月起实施。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了条例有关情况。(4月9日新华社)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事关民生民利,消费环境建设关乎发展大局。今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30周年。《条例》作为第一部配套行政法规,是打基础、利长远之法,是惠民生、促发展之法,具有承上启下、辐射带动的作用,将为新时代新征程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环境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多年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但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譬如,在传统消费领域,虚假宣传、不公平格式条款、预付式消费侵权等问题突出;在平台经济领域,大数据杀熟、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直播带货以假充真等问题频现。凡此种种皆表明,适时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势在必行。眼下,全国各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得如火如荼,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于激活消费“一池春水”意义更加显著。在此背景下,《条例》出台适逢其时,对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大有裨益。

  细读《条例》,消费痛点堵点有回应,“老大难”问题有关切,消费纠纷解决有指引,特殊群体保障有着落……全文共7章53条,既是权利保障,也是行动指南。着眼当下、面向未来,如何更好为消费者保驾护航?写好放心消费这篇大文章?从《条例》中,可窥知一二。

  聚焦堵点,破解“老大难”。在消费领域,还存在许多“老大难”问题。拿预付式消费来说,从服务“缩水”、货不对板到退费难、商家“跑路”,种种乱象使之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为此,《条例》强化经营者设立“书面合同”、“按约履行”义务,明确“事中告知”义务,并首次赋予消费者合同解除权,还为预付式消费设立了专门罚则。在《条例》中,类似这样针对“沉疴痼疾”开出的“药方”还有不少,比如完善消费争议解决机制等,都为破解消费者急难愁盼探索了操作路径。

  直面热点,升级“防火墙”。截至去年底,我国网购用户超过9亿人,与此同时,新消费领域侵权问题突出,相关诉求快速增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规范。此次《条例》,对你我关心的直播带货、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自动续费、个人信息过度采集等热点问题都有明确回应。一个个精细规定、一项项务实举措,给新型消费快车装上了法律制动器,也为新形势下的消费者升级了权益“防火墙”。

  紧盯“弱点”,织密保护网。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决定水容量的关键在于那块最短的板。消费者权益保护,亦如此。在各类消费者中,“一老一小”因群体的特殊性,容易成为权益保护的“洼地”,尤需特殊呵护。为此,《条例》对经营者不得诱导老年人消费、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作出明确要求。只有把短板拉长、让弱点变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这张大网才能越织越密。

  2024年是消费促进年。以《条例》出台为契机,以落实《条例》为抓手,进一步加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屏障,让安心放心舒心消费成为更多消费者的日常,“放心消费在中国”的美好蓝图必能一步步变为现实。(广州日报评论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固法治屏障

2024年04月11日 07:12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公布,将于今年7月起实施。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了条例有关情况。(4月9日新华社)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事关民生民利,消费环境建设关乎发展大局。今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30周年。《条例》作为第一部配套行政法规,是打基础、利长远之法,是惠民生、促发展之法,具有承上启下、辐射带动的作用,将为新时代新征程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环境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多年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但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譬如,在传统消费领域,虚假宣传、不公平格式条款、预付式消费侵权等问题突出;在平台经济领域,大数据杀熟、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直播带货以假充真等问题频现。凡此种种皆表明,适时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势在必行。眼下,全国各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得如火如荼,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于激活消费“一池春水”意义更加显著。在此背景下,《条例》出台适逢其时,对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大有裨益。

  细读《条例》,消费痛点堵点有回应,“老大难”问题有关切,消费纠纷解决有指引,特殊群体保障有着落……全文共7章53条,既是权利保障,也是行动指南。着眼当下、面向未来,如何更好为消费者保驾护航?写好放心消费这篇大文章?从《条例》中,可窥知一二。

  聚焦堵点,破解“老大难”。在消费领域,还存在许多“老大难”问题。拿预付式消费来说,从服务“缩水”、货不对板到退费难、商家“跑路”,种种乱象使之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为此,《条例》强化经营者设立“书面合同”、“按约履行”义务,明确“事中告知”义务,并首次赋予消费者合同解除权,还为预付式消费设立了专门罚则。在《条例》中,类似这样针对“沉疴痼疾”开出的“药方”还有不少,比如完善消费争议解决机制等,都为破解消费者急难愁盼探索了操作路径。

  直面热点,升级“防火墙”。截至去年底,我国网购用户超过9亿人,与此同时,新消费领域侵权问题突出,相关诉求快速增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规范。此次《条例》,对你我关心的直播带货、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自动续费、个人信息过度采集等热点问题都有明确回应。一个个精细规定、一项项务实举措,给新型消费快车装上了法律制动器,也为新形势下的消费者升级了权益“防火墙”。

  紧盯“弱点”,织密保护网。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决定水容量的关键在于那块最短的板。消费者权益保护,亦如此。在各类消费者中,“一老一小”因群体的特殊性,容易成为权益保护的“洼地”,尤需特殊呵护。为此,《条例》对经营者不得诱导老年人消费、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作出明确要求。只有把短板拉长、让弱点变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这张大网才能越织越密。

  2024年是消费促进年。以《条例》出台为契机,以落实《条例》为抓手,进一步加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屏障,让安心放心舒心消费成为更多消费者的日常,“放心消费在中国”的美好蓝图必能一步步变为现实。(广州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