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扣“输出过剩产能”帽子砸到谁

2024-04-11 06: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联手炒作所谓“中国输出过剩产能”,这不过是西方不断构建的“中国威胁叙事”又一变体。

  近年来,美欧市场蓄意且持续地给中国产品“贴标签”。今年初,一些西方媒体就频频声称,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正以“极低价格像潮水般出口”,甚至还耸人听闻地抛出“中国‘产能过剩’正威胁着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的论断。

  现实情况是,中国产品因高性价比在全球市场备受青睐,尤其是兼具科技与绿色含金量的“新三样”人气颇高。2023年,中国“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近三成。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全球化背景下,判断一个行业产能是否过剩,绝不能靠拍脑袋凭空想象,而要从全球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两个维度来考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西方国家也曾多次出现过类似情况。解决这种不平衡,主要还是靠市场力量,按照价值规律调节。

  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分析也不支持所谓的“产能过剩”。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约是2022年的4倍。这意味着,当前我国产能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全球市场对于新能源产品存在巨大潜在需求。也就是说,中国新能源制造非但不过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是紧俏货。

  而“输出过剩产能”更是一个伪命题。历史地看,正是由于各国立足比较优势,形成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才会有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的秩序。在这方面,英美等国可是“先行者”。而且,如果按照今天西方国家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其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那么美欧销往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以及大家熟悉的汽车品牌,是否也应纳入“输出过剩产能”范畴呢?若真如此,全球跨境贸易也就不需要了。

  给别人乱扣“输出过剩产能”的帽子,最终会砸到自己头上。从根本上看,美欧国家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无端指责,不过是其基于自身利益需要、对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较为成功国家的一次发难。

  中国之所以能成功输出“新三样”,与中国制造业数十年的积累和创新分不开,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体现,绝不是过剩产能的输出。

  中国新能源产业根植于超大规模市场的土壤中,靠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政府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加强环保和能源管理,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新三样”出口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也符合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是全球大趋势。部分发达经济体以“产能过剩”名义,乱贴标签并升级贸易保护措施,不仅对其自身有害无益,更会严重侵害中国企业正当发展权益。应该看到,在科技进步推动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很多国家都会面临产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看待分歧,更要以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解决分歧,不能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对于广大中国企业来说,面对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既要坚持创新驱动、练好内功,也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坚定做全球绿色转型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乱扣“输出过剩产能”帽子砸到谁

2024年04月11日 06: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联手炒作所谓“中国输出过剩产能”,这不过是西方不断构建的“中国威胁叙事”又一变体。

  近年来,美欧市场蓄意且持续地给中国产品“贴标签”。今年初,一些西方媒体就频频声称,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正以“极低价格像潮水般出口”,甚至还耸人听闻地抛出“中国‘产能过剩’正威胁着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的论断。

  现实情况是,中国产品因高性价比在全球市场备受青睐,尤其是兼具科技与绿色含金量的“新三样”人气颇高。2023年,中国“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近三成。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全球化背景下,判断一个行业产能是否过剩,绝不能靠拍脑袋凭空想象,而要从全球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两个维度来考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西方国家也曾多次出现过类似情况。解决这种不平衡,主要还是靠市场力量,按照价值规律调节。

  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分析也不支持所谓的“产能过剩”。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约是2022年的4倍。这意味着,当前我国产能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全球市场对于新能源产品存在巨大潜在需求。也就是说,中国新能源制造非但不过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是紧俏货。

  而“输出过剩产能”更是一个伪命题。历史地看,正是由于各国立足比较优势,形成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才会有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的秩序。在这方面,英美等国可是“先行者”。而且,如果按照今天西方国家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其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那么美欧销往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以及大家熟悉的汽车品牌,是否也应纳入“输出过剩产能”范畴呢?若真如此,全球跨境贸易也就不需要了。

  给别人乱扣“输出过剩产能”的帽子,最终会砸到自己头上。从根本上看,美欧国家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无端指责,不过是其基于自身利益需要、对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较为成功国家的一次发难。

  中国之所以能成功输出“新三样”,与中国制造业数十年的积累和创新分不开,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体现,绝不是过剩产能的输出。

  中国新能源产业根植于超大规模市场的土壤中,靠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政府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加强环保和能源管理,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新三样”出口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也符合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是全球大趋势。部分发达经济体以“产能过剩”名义,乱贴标签并升级贸易保护措施,不仅对其自身有害无益,更会严重侵害中国企业正当发展权益。应该看到,在科技进步推动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很多国家都会面临产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看待分歧,更要以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解决分歧,不能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对于广大中国企业来说,面对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既要坚持创新驱动、练好内功,也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坚定做全球绿色转型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