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做好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

2024-04-09 07:09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2月,南京居民楼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起火引发的事故共致15人遇难,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也再次把电动自行车种种安全隐患暴露在世人面前。为强化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日前,工信部公开征求对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对产品质量与管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众所周知,电池故障是电动自行车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2022年国家消防救援局接报的1.8万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中,居住场所内因蓄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就有3242起,占比超六分之一。诸如使用退役动力电池进行组装,或者使用其他废旧电池组装冒充新电池等问题屡禁不止,从源头端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同时,由于电池回收门槛低、环节多、溯源难等问题,电池市场鱼目混珠,一直以来是监管的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环节涉及电动自行车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各主体,而不具备专业鉴定能力的消费者很难发现,“避雷”“慎选”也就无从谈起。对此,规范条件提出,企业生产或采购的锂离子蓄电池产品应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鼓励企业对生产或采购的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进行编码标识,推动电池信息溯源管理,以及加强经销商管理,督促经销商抵制提高蓄电池电压容量、解除限速等违规篡改行为。如能通过并落地,有望堵住这些漏洞,从供给端提升电池安全性能,降低故障起火概率。

  目前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至少有3.5亿辆,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四个人就有一辆电动车。相对于有限的监管力量而言,管好如此庞大数量的电动自行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在2018年,公安部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明确落实停放充电管理责任、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行为等,但现实中仍难形成有效约束;此外,对居民违规停放和充电的行为进行罚款等规定,看似比较刚性,事实上也较难落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想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必须从电池生产、流通、组装、充电、回收等全链条入手,从企业到物业、从主管部门到监管部门形成合力、构成闭环,才能真正管住管好。

  不得不说,一蹴而就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并不现实。这不仅需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需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实现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例如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不解决,各种乱象就难免丛生,这不是“一刀切”或单方面能应付得了的。只有各个环节不掉链子、积极想办法,实现从治理到共治的转变,才能答好方便与安全的两难问题。我们乐见各环节的制度漏洞不断补齐,也期待着新规能早日实施,形成闭环式管理机制,让群众远离重重隐患。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链条做好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

2024年04月09日 07:09   来源:南方日报   陆夷

  今年2月,南京居民楼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起火引发的事故共致15人遇难,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也再次把电动自行车种种安全隐患暴露在世人面前。为强化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日前,工信部公开征求对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对产品质量与管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众所周知,电池故障是电动自行车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2022年国家消防救援局接报的1.8万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中,居住场所内因蓄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就有3242起,占比超六分之一。诸如使用退役动力电池进行组装,或者使用其他废旧电池组装冒充新电池等问题屡禁不止,从源头端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同时,由于电池回收门槛低、环节多、溯源难等问题,电池市场鱼目混珠,一直以来是监管的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环节涉及电动自行车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各主体,而不具备专业鉴定能力的消费者很难发现,“避雷”“慎选”也就无从谈起。对此,规范条件提出,企业生产或采购的锂离子蓄电池产品应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鼓励企业对生产或采购的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进行编码标识,推动电池信息溯源管理,以及加强经销商管理,督促经销商抵制提高蓄电池电压容量、解除限速等违规篡改行为。如能通过并落地,有望堵住这些漏洞,从供给端提升电池安全性能,降低故障起火概率。

  目前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至少有3.5亿辆,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四个人就有一辆电动车。相对于有限的监管力量而言,管好如此庞大数量的电动自行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在2018年,公安部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明确落实停放充电管理责任、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行为等,但现实中仍难形成有效约束;此外,对居民违规停放和充电的行为进行罚款等规定,看似比较刚性,事实上也较难落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想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必须从电池生产、流通、组装、充电、回收等全链条入手,从企业到物业、从主管部门到监管部门形成合力、构成闭环,才能真正管住管好。

  不得不说,一蹴而就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并不现实。这不仅需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需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实现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例如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不解决,各种乱象就难免丛生,这不是“一刀切”或单方面能应付得了的。只有各个环节不掉链子、积极想办法,实现从治理到共治的转变,才能答好方便与安全的两难问题。我们乐见各环节的制度漏洞不断补齐,也期待着新规能早日实施,形成闭环式管理机制,让群众远离重重隐患。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