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分级标识唤醒健康意识

2024-04-08 07:14 来源:羊城晚报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0糖”“0卡”“0脂肪”已经成为很多饮料的卖点。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选购时,准确了解这些信息呢?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指导居民如何选择健康食品。而在这些试点项目中,就包括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推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4月7日央视网)

  饮料分级标识并不是新鲜事物,如新加坡2022年12月30日起实施《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将新加坡零售市场上的预包装饮料根据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的高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并明确对属于高糖高脂级别的C、D级饮料,须在包装上加贴“Nutri-Grade”标签印上级别,A、B级饮料则无须加贴。同时,禁止发布与D级饮料相关的广告。上海的试点饮料分级,在国内尚属首次,思路上有所借鉴,当然,在标准与限制方面与之相比也有所差别。

  饮料分级标识是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摄入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提示,以防范摄入过量的风险。其意义在于首次将食物的营养健康纳入到公共管理的范畴,予以适当的干预。

  我们知道,哪怕是有益的营养成分,过多地被人体摄入,导致人体无法代谢,其危害也不容小觑。我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成年人每日摄入添加糖的总量必须在50克以下、反式脂肪2克以下。时下糖尿病、脂肪肝等患者人群的日益扩大,与相关营养成分的长期过量摄入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益营养的过量摄入,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是漠视,主要在于其影响是间接而长周期的。同时,随着人们进食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摄入的门槛限制以及消耗代谢的效率,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喝饮料被越来越多年轻人当成补水的方式,大大增加了糖、脂肪的摄入,而生活节奏快、少运动,则又降低了人体对这些物质的消耗与代谢。

  因此,营养摄入越来越简单,个体健康就像是被温水煮着的青蛙,饮料即为典型的“温水”。通过对饮料营养成分含量划标准,分级别进行标识,更主要的意义还是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更合理地对待饮料,一方面尽可能选择一些营养含量低、等级高的饮料,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饮料的饮用,特别是走出以喝饮料代替喝水的误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饮料分级标识唤醒健康意识

2024年04月08日 07:14   来源:羊城晚报   房清江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0糖”“0卡”“0脂肪”已经成为很多饮料的卖点。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选购时,准确了解这些信息呢?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指导居民如何选择健康食品。而在这些试点项目中,就包括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推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4月7日央视网)

  饮料分级标识并不是新鲜事物,如新加坡2022年12月30日起实施《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将新加坡零售市场上的预包装饮料根据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的高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并明确对属于高糖高脂级别的C、D级饮料,须在包装上加贴“Nutri-Grade”标签印上级别,A、B级饮料则无须加贴。同时,禁止发布与D级饮料相关的广告。上海的试点饮料分级,在国内尚属首次,思路上有所借鉴,当然,在标准与限制方面与之相比也有所差别。

  饮料分级标识是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摄入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提示,以防范摄入过量的风险。其意义在于首次将食物的营养健康纳入到公共管理的范畴,予以适当的干预。

  我们知道,哪怕是有益的营养成分,过多地被人体摄入,导致人体无法代谢,其危害也不容小觑。我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成年人每日摄入添加糖的总量必须在50克以下、反式脂肪2克以下。时下糖尿病、脂肪肝等患者人群的日益扩大,与相关营养成分的长期过量摄入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益营养的过量摄入,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是漠视,主要在于其影响是间接而长周期的。同时,随着人们进食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摄入的门槛限制以及消耗代谢的效率,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喝饮料被越来越多年轻人当成补水的方式,大大增加了糖、脂肪的摄入,而生活节奏快、少运动,则又降低了人体对这些物质的消耗与代谢。

  因此,营养摄入越来越简单,个体健康就像是被温水煮着的青蛙,饮料即为典型的“温水”。通过对饮料营养成分含量划标准,分级别进行标识,更主要的意义还是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更合理地对待饮料,一方面尽可能选择一些营养含量低、等级高的饮料,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饮料的饮用,特别是走出以喝饮料代替喝水的误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