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0糖”“0卡”“0脂肪”已经成为很多饮料的卖点。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选购时,准确了解这些信息呢?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指导居民如何选择健康食品。而在这些试点项目中,就包括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推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4月7日央视网)
饮料分级标识并不是新鲜事物,如新加坡2022年12月30日起实施《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将新加坡零售市场上的预包装饮料根据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的高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并明确对属于高糖高脂级别的C、D级饮料,须在包装上加贴“Nutri-Grade”标签印上级别,A、B级饮料则无须加贴。同时,禁止发布与D级饮料相关的广告。上海的试点饮料分级,在国内尚属首次,思路上有所借鉴,当然,在标准与限制方面与之相比也有所差别。
饮料分级标识是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摄入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提示,以防范摄入过量的风险。其意义在于首次将食物的营养健康纳入到公共管理的范畴,予以适当的干预。
我们知道,哪怕是有益的营养成分,过多地被人体摄入,导致人体无法代谢,其危害也不容小觑。我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成年人每日摄入添加糖的总量必须在50克以下、反式脂肪2克以下。时下糖尿病、脂肪肝等患者人群的日益扩大,与相关营养成分的长期过量摄入有着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