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目前来看,预制菜行业还有诸多改进工作要做。严把预制菜生产许可关口,需要重点检查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贮藏运输等环节质量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绝对不允许有丝毫疏漏。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强化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明确了推动预制菜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方向。
由于方便快捷且“吃着还不错”,近年来预制菜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2023年中国新春礼盒消费者行为洞察报告》显示,去年预制菜首次成为中国消费者新春礼盒十大选择类型之一。目前,我国预制菜加工企业已经超过7万家,2023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不过,在预制菜加速驶向万亿元赛道的同时,围绕着预制菜产生的争议也不在少数。比如,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晚会中,一则关于某预制菜生产企业采用低劣品质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的报道就再次引发公众对预制菜食品安全的讨论。
从各类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预制菜,消费者的顾虑主要在于食品安全问题。预制菜生产链条长、行业关联广、技术要求高,这就导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目前来看,预制菜行业还有诸多改进工作要做。因此,严把预制菜生产许可关口,需要重点检查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贮藏运输等环节质量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绝对不允许有丝毫疏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预制菜新规是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用预制菜充“大厨手作”岂止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