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布置安排,不少地方为针对性解决企业困难开展走访调研。有的地方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受到广泛好评。与此同时,也有地方调研过于频繁,“为了10分钟的调研,企业往往需要准备三五天”“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调研”,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关于为何会“过于频繁”调研同一企业,以至于本是为了帮企业解决困难的“暖企调研”,反而成为企业的新烦恼,从一些企业的反馈中,不难找到答案:一些政府部门调研时热衷于走“经典线路”,看“大项目”“明星项目”“明星企业”,导致“明星企业”成为政府部门的“调研样板间”和“走访打卡点”,而一些存在真问题、真需求、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型企业可能无人问津。
如此嫌贫爱富式调研,除了暴露出个别部门不讲究调研方式方法、不考虑企业实际之外,更需要深入探讨的是如何“治根”。
去年3月,《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印发,各地深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告诫全党“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还深刻总结了四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嫌贫爱富式调研就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在调查研究中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瞒忧报喜、避重就轻,使得调查研究成为“表彰大会”,问题难题得不到真正解决。
倡导“四不两直”,就是为了防止嫌贫爱富式调研。问题是老问题,对策也不是新对策,一些党员干部还通过“四不两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可依然有人摆脱不了“脚本依赖”“观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