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贫爱富式调研要“治根”

2024-03-20 07:19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布置安排,不少地方为针对性解决企业困难开展走访调研。有的地方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受到广泛好评。与此同时,也有地方调研过于频繁,“为了10分钟的调研,企业往往需要准备三五天”“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调研”,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关于为何会“过于频繁”调研同一企业,以至于本是为了帮企业解决困难的“暖企调研”,反而成为企业的新烦恼,从一些企业的反馈中,不难找到答案:一些政府部门调研时热衷于走“经典线路”,看“大项目”“明星项目”“明星企业”,导致“明星企业”成为政府部门的“调研样板间”和“走访打卡点”,而一些存在真问题、真需求、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型企业可能无人问津。

  如此嫌贫爱富式调研,除了暴露出个别部门不讲究调研方式方法、不考虑企业实际之外,更需要深入探讨的是如何“治根”。

  去年3月,《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印发,各地深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告诫全党“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还深刻总结了四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嫌贫爱富式调研就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在调查研究中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瞒忧报喜、避重就轻,使得调查研究成为“表彰大会”,问题难题得不到真正解决。

  倡导“四不两直”,就是为了防止嫌贫爱富式调研。问题是老问题,对策也不是新对策,一些党员干部还通过“四不两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可依然有人摆脱不了“脚本依赖”“观光心态”。

  嫌贫爱富式调研,首先是态度问题。企业反映,部分政府部门、党员干部分不清主次、轻重,对行业、产业不了解,提不出具体问题,最爱说的话是“我今天来学习学习”,这让企业倍感失望的同时也逐渐产生消极应付心态,一些企业按“套路”接待,调研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调研者在调研之前,理应把基本情况了解清楚,不然“研究”“解决”从何谈起?

  到头部企业参观学习不是不可以,可是要提前准备充分;在调查环节,要善于抓住典型,“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选好了“麻雀”,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其次是担当意愿和能力问题。毋庸讳言,在调查研究中,只看“盆景”不看“森林”、只看“前庭”不看“后院”,缺乏典型价值、意义不大是真的,能“省事”也是真的——看到了“森林”“后院”里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不要解决、谁来解决、如何解决等都是问题。

  说白了,有人需要借着“调研样板间”揣着明白装糊涂,需要通过嫌贫爱富式调研躲事儿。根治之法,恐怕还是要回到让党员干部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建设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嫌贫爱富式调研要“治根”

2024年03月20日 07:19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布置安排,不少地方为针对性解决企业困难开展走访调研。有的地方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受到广泛好评。与此同时,也有地方调研过于频繁,“为了10分钟的调研,企业往往需要准备三五天”“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调研”,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关于为何会“过于频繁”调研同一企业,以至于本是为了帮企业解决困难的“暖企调研”,反而成为企业的新烦恼,从一些企业的反馈中,不难找到答案:一些政府部门调研时热衷于走“经典线路”,看“大项目”“明星项目”“明星企业”,导致“明星企业”成为政府部门的“调研样板间”和“走访打卡点”,而一些存在真问题、真需求、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型企业可能无人问津。

  如此嫌贫爱富式调研,除了暴露出个别部门不讲究调研方式方法、不考虑企业实际之外,更需要深入探讨的是如何“治根”。

  去年3月,《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印发,各地深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告诫全党“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还深刻总结了四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嫌贫爱富式调研就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在调查研究中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瞒忧报喜、避重就轻,使得调查研究成为“表彰大会”,问题难题得不到真正解决。

  倡导“四不两直”,就是为了防止嫌贫爱富式调研。问题是老问题,对策也不是新对策,一些党员干部还通过“四不两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可依然有人摆脱不了“脚本依赖”“观光心态”。

  嫌贫爱富式调研,首先是态度问题。企业反映,部分政府部门、党员干部分不清主次、轻重,对行业、产业不了解,提不出具体问题,最爱说的话是“我今天来学习学习”,这让企业倍感失望的同时也逐渐产生消极应付心态,一些企业按“套路”接待,调研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调研者在调研之前,理应把基本情况了解清楚,不然“研究”“解决”从何谈起?

  到头部企业参观学习不是不可以,可是要提前准备充分;在调查环节,要善于抓住典型,“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选好了“麻雀”,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其次是担当意愿和能力问题。毋庸讳言,在调查研究中,只看“盆景”不看“森林”、只看“前庭”不看“后院”,缺乏典型价值、意义不大是真的,能“省事”也是真的——看到了“森林”“后院”里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不要解决、谁来解决、如何解决等都是问题。

  说白了,有人需要借着“调研样板间”揣着明白装糊涂,需要通过嫌贫爱富式调研躲事儿。根治之法,恐怕还是要回到让党员干部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建设上。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