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阴阳合同”引火烧身

2024-03-20 07:11 来源:广州日报

  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两高”《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解释》明确,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具有“以签订‘阴阳合同’等形式隐匿或者以他人名义分解收入、财产”等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欺骗、隐瞒手段”。(3月18日光明网)

  阴阳合同,说简单点就是交易双方在签约时玩“两套”把戏。用一套“明牌”提交合同备案,暗地里却执行另一套“规矩”。在这一明一暗的操作中,由于合同上的数额存在差值,相应的税收自然随之降低,也就让当事人实现了“逃税”目的。近年来,文娱行业阴阳合同屡屡被曝,不少粉丝甚至在社交平台喊话艺人,提醒他们依法缴税。

  事实上,阴阳合同不只存在于娱乐圈。现实生活中,建筑施工、房屋买卖等都是阴阳合同“高发地”。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娱乐圈艺人闻之色变的“高压线”,关键还在于触电后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过往案例中,艺人一旦与“阴阳合同”“逃税”等关键词关联,不仅演艺生涯将因“税”而止,就连过往参演的作品也会被观众抵制。可以说,阴阳合同一签,从此再无见光之日,损失之大也难怪人人自危。

  由此说开去,想要在社会层面对阴阳合同进行进一步约束,让阴阳合同成为公众“雷区”,十分必要。当前,部分阴阳合同之所以能“安然隐身”,隐蔽性高、是主要因素。《解释》的发布,从司法层面将“阴阳合同”与逃税挂钩,明确了阴阳合同的违法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指导。定性之余,更要在惩处上发力、在违法成本上“加码”。比如,设置企业逃税黑名单、让阴阳合同关联个人征信等,加大阴阳合同对普通人的社会影响,让依法纳税进一步成为社会共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玩“阴阳合同”引火烧身

2024年03月20日 07:11   来源:广州日报   刘硕

  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两高”《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解释》明确,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具有“以签订‘阴阳合同’等形式隐匿或者以他人名义分解收入、财产”等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欺骗、隐瞒手段”。(3月18日光明网)

  阴阳合同,说简单点就是交易双方在签约时玩“两套”把戏。用一套“明牌”提交合同备案,暗地里却执行另一套“规矩”。在这一明一暗的操作中,由于合同上的数额存在差值,相应的税收自然随之降低,也就让当事人实现了“逃税”目的。近年来,文娱行业阴阳合同屡屡被曝,不少粉丝甚至在社交平台喊话艺人,提醒他们依法缴税。

  事实上,阴阳合同不只存在于娱乐圈。现实生活中,建筑施工、房屋买卖等都是阴阳合同“高发地”。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娱乐圈艺人闻之色变的“高压线”,关键还在于触电后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过往案例中,艺人一旦与“阴阳合同”“逃税”等关键词关联,不仅演艺生涯将因“税”而止,就连过往参演的作品也会被观众抵制。可以说,阴阳合同一签,从此再无见光之日,损失之大也难怪人人自危。

  由此说开去,想要在社会层面对阴阳合同进行进一步约束,让阴阳合同成为公众“雷区”,十分必要。当前,部分阴阳合同之所以能“安然隐身”,隐蔽性高、是主要因素。《解释》的发布,从司法层面将“阴阳合同”与逃税挂钩,明确了阴阳合同的违法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指导。定性之余,更要在惩处上发力、在违法成本上“加码”。比如,设置企业逃税黑名单、让阴阳合同关联个人征信等,加大阴阳合同对普通人的社会影响,让依法纳税进一步成为社会共识。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