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春耕春管主动仗

2024-03-19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一场春雨一场暖。采购农资、调试农机,开展早稻集中育秧,为冬小麦安排春灌“第一水”……由南到北,各地春耕备耕纷纷按下“快进键”。抢农时、抓田管,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到处都有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忙碌的身影。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春耕春管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从比重上看,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对于稳定全年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放眼耕种一线,各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一块块农田的春播春管正加紧落实到位,精密播种、水肥精准调控等技术经由农技推广网络直抵田间。当前农情显示,全国冬小麦苗情普遍较好。不误农时、稳扎稳打,从许多种粮户的积极反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今年夏粮丰收的信心和底气。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回望过去一年,我国克服主产区局地洪涝干旱等灾害影响,有力有效抗灾夺丰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粮袋子”量足价稳,不仅稳住了“三农”基本盘,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上牢牢把住了主动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再次列入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作为硬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对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容不得半点懈怠。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需要转换动能、提质增效。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高基点上实现稳产高产,越往后难度越大。聚焦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从迈出试验示范田的新优良种,到大显身手的山区丘陵专用小型农机;从线上线下即时问答的农技课堂,到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智慧农田……一系列关键生产要素有机集成,适用于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应用,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注入新动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密集推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足的扶持政策,实打实提振了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着眼未来,还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过去粮食生产“两丰一歉一平”的周期不断被打破。也应看到,极端气候频发重发,水土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给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带来多重风险挑战。对此,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抓早治小、关口前移,加快构建“平急两用”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确保关键时刻防得住、顶得上。另一方面,要从源头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沐浴在和煦的春光里,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做好今年春耕春管各项工作,必能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好春耕春管主动仗

2024年03月19日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郁静娴

  一场春雨一场暖。采购农资、调试农机,开展早稻集中育秧,为冬小麦安排春灌“第一水”……由南到北,各地春耕备耕纷纷按下“快进键”。抢农时、抓田管,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到处都有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忙碌的身影。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春耕春管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从比重上看,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对于稳定全年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放眼耕种一线,各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一块块农田的春播春管正加紧落实到位,精密播种、水肥精准调控等技术经由农技推广网络直抵田间。当前农情显示,全国冬小麦苗情普遍较好。不误农时、稳扎稳打,从许多种粮户的积极反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今年夏粮丰收的信心和底气。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回望过去一年,我国克服主产区局地洪涝干旱等灾害影响,有力有效抗灾夺丰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粮袋子”量足价稳,不仅稳住了“三农”基本盘,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上牢牢把住了主动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再次列入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作为硬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对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容不得半点懈怠。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需要转换动能、提质增效。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高基点上实现稳产高产,越往后难度越大。聚焦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从迈出试验示范田的新优良种,到大显身手的山区丘陵专用小型农机;从线上线下即时问答的农技课堂,到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智慧农田……一系列关键生产要素有机集成,适用于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应用,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注入新动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密集推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足的扶持政策,实打实提振了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着眼未来,还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过去粮食生产“两丰一歉一平”的周期不断被打破。也应看到,极端气候频发重发,水土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给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带来多重风险挑战。对此,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抓早治小、关口前移,加快构建“平急两用”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确保关键时刻防得住、顶得上。另一方面,要从源头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沐浴在和煦的春光里,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做好今年春耕春管各项工作,必能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