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总被“饥饿营销”拿捏吗?

2024-03-15 07:19 来源:人民网

  近日,一家动辄排队数小时的网红瑞士卷进京,品牌迅速在社交平台上走红,不乏出现排队时间长、出餐效率低、黄牛加价乱象等吐槽,让不少消费者直呼“饥饿营销”。

  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家有意降低产量,以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的销售策略。通俗讲就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商家通过挖掘产品区别于同类竞品的“独特性”,并对此“独特性”进行自我造势,从而吊起消费者的胃口,营造出产品市场紧俏的氛围,使消费者趋之若鹜,产生急切的求购心理和购买欲望。

  近些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宣传和营销模式都发生改变,从网红奶茶到网红餐厅,一家家借助花式营销手段和互联网“种草”平台,吸引着一波又一波追逐新事物的消费者排队打卡体验。“200元买一杯奶茶”、“花5小时排队买奶茶”等行为,让不少人难以理解却又表示好奇。这不禁让人反思,消费者为什么总被“网红”产品拿捏? 消费者会不会一直被拿捏?

  需要看清楚的是,排队、黄牛代买等举动似乎成为网红品牌入驻新市场后的必备标志,同时也是“饥饿营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在“限量”“限定”等语境下,消费者直观逻辑自动转化为“物以稀为贵”,不可避免的出现“跟风潮”,似乎人们买东西的初衷已经从“我需要所以我买”到“人家买我也买”的地步。

  其实,排队也好,饥饿营销也罢,作为商家想成为话题性网红品牌并不稀奇,流量的确可以让品牌备受瞩目。不过,在快速吸引来大量消费者的同时,更需要考虑如何在新市场长久发展。虽然短期内吸引消费者驻足打卡,但长期下去,势必会对品牌带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作为网红“紧俏品”自然少不了代购、黄牛的出现,高额的代购费用会让消费者感到不满;一方面,产品体验未能满足消费者期望,势必也会对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在过去一年里,我们亲眼见证了一批网红产品曾快速蹿红,但没过多久,人气、热度就已大幅下滑。这背后,一方面,部分网红产品往往没有真实的市场需求作支撑;另一方面,消费者日趋理性,更加务实,也不再盲目被种草。

  打卡网红餐饮店作为人们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迎合大家消费升级的需求,能带来新奇特的消费体验。但一个单品吃一两个月还行,想要长期复购很困难。因此,餐饮创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想要成为一个长红品牌,注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们会总被“饥饿营销”拿捏吗?

2024年03月15日 07:19   来源:人民网   王晓语

  近日,一家动辄排队数小时的网红瑞士卷进京,品牌迅速在社交平台上走红,不乏出现排队时间长、出餐效率低、黄牛加价乱象等吐槽,让不少消费者直呼“饥饿营销”。

  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家有意降低产量,以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的销售策略。通俗讲就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商家通过挖掘产品区别于同类竞品的“独特性”,并对此“独特性”进行自我造势,从而吊起消费者的胃口,营造出产品市场紧俏的氛围,使消费者趋之若鹜,产生急切的求购心理和购买欲望。

  近些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宣传和营销模式都发生改变,从网红奶茶到网红餐厅,一家家借助花式营销手段和互联网“种草”平台,吸引着一波又一波追逐新事物的消费者排队打卡体验。“200元买一杯奶茶”、“花5小时排队买奶茶”等行为,让不少人难以理解却又表示好奇。这不禁让人反思,消费者为什么总被“网红”产品拿捏? 消费者会不会一直被拿捏?

  需要看清楚的是,排队、黄牛代买等举动似乎成为网红品牌入驻新市场后的必备标志,同时也是“饥饿营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在“限量”“限定”等语境下,消费者直观逻辑自动转化为“物以稀为贵”,不可避免的出现“跟风潮”,似乎人们买东西的初衷已经从“我需要所以我买”到“人家买我也买”的地步。

  其实,排队也好,饥饿营销也罢,作为商家想成为话题性网红品牌并不稀奇,流量的确可以让品牌备受瞩目。不过,在快速吸引来大量消费者的同时,更需要考虑如何在新市场长久发展。虽然短期内吸引消费者驻足打卡,但长期下去,势必会对品牌带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作为网红“紧俏品”自然少不了代购、黄牛的出现,高额的代购费用会让消费者感到不满;一方面,产品体验未能满足消费者期望,势必也会对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在过去一年里,我们亲眼见证了一批网红产品曾快速蹿红,但没过多久,人气、热度就已大幅下滑。这背后,一方面,部分网红产品往往没有真实的市场需求作支撑;另一方面,消费者日趋理性,更加务实,也不再盲目被种草。

  打卡网红餐饮店作为人们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迎合大家消费升级的需求,能带来新奇特的消费体验。但一个单品吃一两个月还行,想要长期复购很困难。因此,餐饮创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想要成为一个长红品牌,注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