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抓典型更要抓日常

2024-03-15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每逢“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都备受关注。具体到金融领域,一系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正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3月11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也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一定要警惕花样翻新的非法金融活动。

  金融“3·15”要抓典型,更要抓日常。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为何重要?这是践行金融为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的有力举措,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两类风险。一是劣币驱逐良币。不法金融活动凭借“保本高息”诱饵扰乱市场,消费者、正规金融机构利益受损,市场失序。二是正规金融机构的个别工作人员也可能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相较于前者,后者对产品不熟悉、对规则不了解,更容易被前者敲竹杠。

  抓典型,就是要解决当前金融消费者最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如何有效识别花样翻新的非法金融活动?购买理财产品时,个别工作人员误导销售怎么办?“代理退保”“征信修复”等非法职业代理的危害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开正门、堵偏门”。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非法金融活动露头就打,并确保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理财产品销售“录音录像”要求等,及时查漏补缺,筑牢风险防范堤坝。

  抓日常,就是要从长远计,完善制度建设,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并有效联动各方力量,共同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下好先手棋,帮助消费者“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提升消费者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如何让金融知识真正融入消费者生活?丰富、创新宣讲渠道是关键。接下来,金融机构可充分借助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通过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识别网络平台诱导投资等。此外,金融机构还可充分发挥线下渠道作用,定期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常态化开展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宣讲活动。

  其次,弥补短板弱项,规范日常工作,营造安全高效的金融消费环境。一要夯实已有基础,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落细。例如,金融机构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不仅要落实“录音录像”要求,还要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做好投资者风险测评工作,把合适的金融产品卖给合适的消费者,严防“挂羊头卖狗肉”。二要查漏补缺,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要持续整治个别员工私售“飞单”问题,完善制度规则,优化员工考核机制。

  最后,畅通投诉通道,完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升消费者依法维权的能力。当前,一些不良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部分消费者不善维权、不会维权的特点,打着“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旗号,冒充专业法律人士,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退保”“代理维权”,骗取高额费用。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宣传普及,提升消费者对调解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认可度,切实捍卫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子源)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融“3·15”抓典型更要抓日常

2024年03月15日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每逢“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都备受关注。具体到金融领域,一系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正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3月11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也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一定要警惕花样翻新的非法金融活动。

  金融“3·15”要抓典型,更要抓日常。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为何重要?这是践行金融为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的有力举措,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两类风险。一是劣币驱逐良币。不法金融活动凭借“保本高息”诱饵扰乱市场,消费者、正规金融机构利益受损,市场失序。二是正规金融机构的个别工作人员也可能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相较于前者,后者对产品不熟悉、对规则不了解,更容易被前者敲竹杠。

  抓典型,就是要解决当前金融消费者最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如何有效识别花样翻新的非法金融活动?购买理财产品时,个别工作人员误导销售怎么办?“代理退保”“征信修复”等非法职业代理的危害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开正门、堵偏门”。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非法金融活动露头就打,并确保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理财产品销售“录音录像”要求等,及时查漏补缺,筑牢风险防范堤坝。

  抓日常,就是要从长远计,完善制度建设,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并有效联动各方力量,共同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下好先手棋,帮助消费者“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提升消费者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如何让金融知识真正融入消费者生活?丰富、创新宣讲渠道是关键。接下来,金融机构可充分借助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通过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识别网络平台诱导投资等。此外,金融机构还可充分发挥线下渠道作用,定期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常态化开展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宣讲活动。

  其次,弥补短板弱项,规范日常工作,营造安全高效的金融消费环境。一要夯实已有基础,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落细。例如,金融机构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不仅要落实“录音录像”要求,还要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做好投资者风险测评工作,把合适的金融产品卖给合适的消费者,严防“挂羊头卖狗肉”。二要查漏补缺,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要持续整治个别员工私售“飞单”问题,完善制度规则,优化员工考核机制。

  最后,畅通投诉通道,完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升消费者依法维权的能力。当前,一些不良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部分消费者不善维权、不会维权的特点,打着“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旗号,冒充专业法律人士,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退保”“代理维权”,骗取高额费用。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宣传普及,提升消费者对调解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认可度,切实捍卫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子源)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