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月11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一批一批的拔尖创新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一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还将其列为2024年工作任务的第二项。在历来重视科教事业的广东,今年省委一号文也发布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凸显了广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更加凸显。从ChatGPT“一夜变天”,到Sora横空出世,再到脑机接口加速“接入”现实……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大科学时代”扑面而来,科学发展的逻辑日益交叉化、融合化和复杂化。正如高松表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特别是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培养其创造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思、行,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从问题到答案的正向循环。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用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站在未来的风口上,教育不仅要突出基础性和关键性,也要具备成长性和前瞻性。在笔者看来,所谓“高水平研究”,更多指的是从“0”到“1”的突破,对接的是国家重大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颇具现实意义。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集中交汇点,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像中山大学这样的高水平研究大学,可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