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为何重要

2024-03-12 08:03 来源:南方日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月11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一批一批的拔尖创新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一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还将其列为2024年工作任务的第二项。在历来重视科教事业的广东,今年省委一号文也发布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凸显了广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更加凸显。从ChatGPT“一夜变天”,到Sora横空出世,再到脑机接口加速“接入”现实……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大科学时代”扑面而来,科学发展的逻辑日益交叉化、融合化和复杂化。正如高松表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特别是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培养其创造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思、行,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从问题到答案的正向循环。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用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站在未来的风口上,教育不仅要突出基础性和关键性,也要具备成长性和前瞻性。在笔者看来,所谓“高水平研究”,更多指的是从“0”到“1”的突破,对接的是国家重大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颇具现实意义。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集中交汇点,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像中山大学这样的高水平研究大学,可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从微观层面看,它关系到课程设计、师资配置、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细节,意味着教学供给侧的改革与创新。在这方面,同为教育工作者的全国政协委员陶智也有类似建议:高校应支持学生“多学科”培养、进阶式参与研究,如可设探索类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微课题”,激发研究志趣。

  从中观层面看,“高水平研究”的战场不囿于高校自身。比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都是重要的创新主体,有必要加强“双向奔赴”,共享双方资源,在重大科研平台共建、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作出探索,在“出题”和“答题”之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从宏观层面看,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激活各类体制机制,激发科研工作者和所在单位的积极性,才能让更多有志之士敢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安心搞教学。不难看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有多位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去年,高松建议提高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稳定性支持的比例,今年建议进一步优化竞争性研究经费的管理使用,催化更多的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用意也在于此。

  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需要下好创新这盘“大棋”。期待更多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同向发力,让高水平研究与高水平教育同频共振,让创造力与生产力比翼齐飞。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为何重要

2024年03月12日 08:03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月11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一批一批的拔尖创新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一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还将其列为2024年工作任务的第二项。在历来重视科教事业的广东,今年省委一号文也发布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凸显了广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更加凸显。从ChatGPT“一夜变天”,到Sora横空出世,再到脑机接口加速“接入”现实……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大科学时代”扑面而来,科学发展的逻辑日益交叉化、融合化和复杂化。正如高松表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特别是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培养其创造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思、行,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从问题到答案的正向循环。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用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站在未来的风口上,教育不仅要突出基础性和关键性,也要具备成长性和前瞻性。在笔者看来,所谓“高水平研究”,更多指的是从“0”到“1”的突破,对接的是国家重大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颇具现实意义。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集中交汇点,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像中山大学这样的高水平研究大学,可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从微观层面看,它关系到课程设计、师资配置、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细节,意味着教学供给侧的改革与创新。在这方面,同为教育工作者的全国政协委员陶智也有类似建议:高校应支持学生“多学科”培养、进阶式参与研究,如可设探索类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微课题”,激发研究志趣。

  从中观层面看,“高水平研究”的战场不囿于高校自身。比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都是重要的创新主体,有必要加强“双向奔赴”,共享双方资源,在重大科研平台共建、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作出探索,在“出题”和“答题”之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从宏观层面看,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激活各类体制机制,激发科研工作者和所在单位的积极性,才能让更多有志之士敢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安心搞教学。不难看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有多位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去年,高松建议提高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稳定性支持的比例,今年建议进一步优化竞争性研究经费的管理使用,催化更多的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用意也在于此。

  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需要下好创新这盘“大棋”。期待更多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同向发力,让高水平研究与高水平教育同频共振,让创造力与生产力比翼齐飞。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