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文旅热是不是报复性反弹?还会不会持续下去?全国两会最后一场“部长通道”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首个出场,就社会普遍关注的文旅热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回应:“文旅想不热都难,想不持续下去都难”。
去年以来,文化和旅游事业强劲复苏、蓬勃发展,对于促进消费、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国内游客出游的人数达到近49亿人次,旅游总花费近5万亿。然而,对于“文旅热会不会凉”“靠什么持续热”的担心和疑虑,仍时有发生。
从孙业礼的发言中,我们更能读懂文旅大热“偶然之中的必然”。
一是群众有期盼。从消费需求看,当前,文化和旅游、诗和远方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比如,“跟着电影去打卡”“跟着美食去旅游”等个性化出游模式不断涌现,深受年轻人欢迎。而从产业发展看,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长、受益面广,因此“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无不呈现出人财两旺的好势头,未来很多行业都需要借助文旅发展带来的人气和流量,进而相互补位、相互成就。
二是中央有要求。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要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这意味着要进一步释放文旅市场的活力,并带动相关产业更新提质,从而更好促进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
三是各地有干劲。毋庸讳言,文旅发展与我们的预期还有一定差距,其中既有博物馆预约难、文艺演出黄牛倒票、导游强迫购物等老问题,又有入境游客支付难等始料未及的新问题。换个角度看,这些问题也为各地“练好内功”明确了方向。随着“卷文旅”从此前的白热化进入渐趋冷静的阶段,多地已经走出了盲目跟风、“乱抄作业”的误区,正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规范化水平等,探索出立足本地的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全国两会已经闭幕,“部长通道”上释放的这些信息,既为各地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理清了思路、增添了底气,也让荧幕前的大家更有信心:“尔滨”之后想必还会有更多机遇、更多惊喜。
事实上,无论是最后一场,还是之前的两场“部长通道”,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干事创业的信心始终在场。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从健全“老有所养”体系,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多位部长的发言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拉近了与观众距离的同时,以充分有效的信息让大家看清形势、坚定信心。这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精气神,流动于会场内外、线上线下,鼓舞着大家一路向前。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