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雨过,万物苏醒。今年的全国两会适逢春耕时节,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农业,其中与科技挂钩的占到半壁江山。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强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求我们关注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良种繁育与推广、农资供应与流通、人才培养与激励,在亿亩良田上播下科技感满满的“良种”。
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关系到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说到农业科技,就不得不提“种业振兴行动”取得的进展: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打破了国外对白羽肉鸡种源的长期垄断;山东、河北等地遭遇大范围寒潮,刘建军代表所在团队培育出的“济麦22”却基本免于冻害;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为保护利用打牢基础。就在几天前,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破译国际关注近百年的“复粒稻遗传密码”,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新路径。
科技孕育的良种播撒进土壤,创新理念的“种子”在头脑中萌发。从“耕海牧渔”到“楼房养猪”,从“戈壁农业”到“无人农场”,现代设施和机械化生产极大拓展了农业生产的边界,让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发展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有过硬技术支撑,还需厚植敢于创新、实践运用的思维。近来火热的“大数据”“AI算法”“模式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就为精准农业、科学养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