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如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中国的一大焦点。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负面外溢效应持续扩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2023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顽强拼搏、勇毅前行,战胜多重困难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全球经济形势让各国都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前景,比如时隔20多年再次来华的法国国际问题专家让-皮埃尔·帕日,他在看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后认为,“中国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行之有效的”。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提出的一系列新目标新举措,通过全国两会让国际社会读出中国发展的活力、改革的魄力、开放的魅力,看到经济长期向好的积极信号,也期待中国高质量发展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彭博新闻社网站播发的《从“人工智能+”到“新三样”,中国重要政治会议的热词体现出什么》一文中,将“新质生产力”列为中国两会热词之首,同样列入热词的还有“未来产业”“人工智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纽约时报》也发文称,“这个国家(中国)以前制造玩具和衣服,后来制造电子产品和电池,现在制造汽车和飞机”,“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凭借高性价比涌入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