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文旅开发等保护利用全过程。
“低级别文物”,主要是指市县级和尚未定级的文物,是相对于“国保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而言的。“国保单位”,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力度最大。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认定数据显示,在我国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里,能被国家重点保护的只有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4629处,加起来仅占总数的3.8%左右。
“低级别文物”,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弱,其中一些遗址是因为过去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工作,缺乏对其所蕴含价值的认识而被忽视。低级别文物中其实有大宝藏。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炜林回忆,他在陕西曾主持过对高陵杨官寨遗址的考古工作,这个遗址曾经就是个低级别文物单位,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逐渐认识到,这个遗址是全国最大的庙底沟文化遗址。
低级别文物不“低级”,却因要保护的文物太多而排不上号,只能“屈尊”。有数据显示,在山西省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低级别文物占绝大多数。这些遗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多暴露于室外,关注度低,保护状况堪忧。曾上了热搜的山西长城被挖断的情况就是如此,两名工人为了抄近路,竟然用挖掘机把一段明长城挖了个大缺口。
杭侃代表更从专业角度指出,文物有一个构成的环境,低级别文物其实构成了文物保护的整体环境。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过去侧重于城墙保护,但现在城区的布局结构都受到保护。正所谓红花也要绿叶扶,互相依存,古色古香的氛围才能更浓。